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3页 |
§1.1 免疫分析 | 第17-19页 |
1.1.1 概述 | 第17页 |
1.1.2 抗原 | 第17-18页 |
1.1.3 抗体 | 第18-19页 |
1.1.4 免疫分析方法 | 第19页 |
§1.2 肿瘤标志物概述 | 第19-25页 |
1.2.1 肿瘤标志物 | 第19-22页 |
1.2.2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价值 | 第22-23页 |
1.2.3 肿瘤标志物的免疫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1.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第25-31页 |
1.3.1 免疫传感器 | 第25-28页 |
1.3.1.1 电导型免疫传感器 | 第26页 |
1.3.1.2 电阻型免疫传感器 | 第26-27页 |
1.3.1.3 安培型免疫传感器 | 第27页 |
1.3.1.4 电致化学发光型免疫传感器 | 第27-28页 |
1.3.2 电化学免疫传感中常用的标记物 | 第28-31页 |
1.3.2.1 生物酶 | 第28-29页 |
1.3.2.2 电活性物质 | 第29-30页 |
1.3.2.3 量子点 | 第30-31页 |
1.3.2.4 贵金属纳米粒子 | 第31页 |
§1.4 电化学免疫传感信号放大方法 | 第31-44页 |
1.4.1 捕获抗体的固定 | 第31-33页 |
1.4.1.1 物理吸附法 | 第32页 |
1.4.1.2 共价固定法 | 第32页 |
1.4.1.3 生物素亲和素作用固定法 | 第32-33页 |
1.4.1.4 自组装技术固定法 | 第33页 |
1.4.2 标记方法信号放大策略 | 第33-44页 |
1.4.2.1 纳米材料负载多酶标记信号放大 | 第33-36页 |
1.4.2.2 底物循环催化信号放大 | 第36-37页 |
1.4.2.3 纳米粒子标记信号放大 | 第37-39页 |
1.4.2.4 脂质体包裹标记信号放大 | 第39-40页 |
1.4.2.5 Host-Guest组装信号放大 | 第40-41页 |
1.4.2.6 核酸标记及扩增技术信号放大 | 第41-44页 |
§1.5 本论文的出发点和主要工作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第二章 原位金纳米棒超分子组装信号放大用于超灵敏电化学免疫传感 | 第53-67页 |
§2.1 引言 | 第53-5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4-58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54-55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55页 |
2.2.3 CD-AuNP-Ab_2的制备 | 第55-56页 |
2.2.4 CD-AuNRs的制备 | 第56页 |
2.2.5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6 检测步骤 | 第57-5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2.3.1 CD-AuNP-Ab_2和CD-AuNRs的表征 | 第58-59页 |
2.3.2 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 第59-60页 |
2.3.3 免疫分析与信号放大 | 第60-61页 |
2.3.4 超分子组装和检测条件优化 | 第61-63页 |
2.3.5 分析性能 | 第63页 |
2.3.6 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精确度 | 第63页 |
2.3.7 血清样品检测 | 第63-64页 |
§2.4 结论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三章 石墨烯膜基传感器与金纳米粒子-银沉积三重信号放大用于电化学免疫分析 | 第67-80页 |
§3.1 引言 | 第67-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3.2.1 材料和试剂 | 第69-7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3.2.3 示踪标记物和标记Ab_2的制备 | 第70-71页 |
3.2.4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71页 |
3.2.5 检测步骤 | 第71-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7页 |
3.3.1 示踪标记物和标记Ab_2的表征 | 第72-73页 |
3.3.2 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 第73-74页 |
3.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74-76页 |
3.3.4 分析性能 | 第76页 |
3.3.5 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精确度 | 第76-77页 |
3.3.6 血清样品检测 | 第77页 |
§3.4 结论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四章 石墨烯增强及金纳米粒子/介孔碳泡沫协同催化银沉积构建超灵敏电化学免疫传感 | 第80-91页 |
§4.1 引言 | 第80-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4页 |
4.2.1 材料和试剂 | 第8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2页 |
4.2.3 Ab2功能化Au/MCF的制备 | 第82-83页 |
4.2.4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83-84页 |
4.2.5 检测步骤 | 第8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4-88页 |
4.3.1 Ab_2/Au/MCF的表征 | 第84-85页 |
4.3.2 免疫传感器的表征和信号放大 | 第85-86页 |
4.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86-87页 |
4.3.4 分析性能 | 第87-88页 |
4.3.5 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精确度 | 第88页 |
4.3.6 血清样品检测 | 第88页 |
§4.4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基于铁血红素生物条形码纳米粒子标记淬灭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的免疫传感器 | 第91-106页 |
§5.1 引言 | 第91-9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3-96页 |
5.2.1 材料和试剂 | 第93-94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94页 |
5.2.3 Ab_2-Bio-Bar-Coded AuNP_G-Quadruplex/Hemin探针制备 | 第94页 |
5.2.4 ECL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94-95页 |
5.2.5 检测步骤 | 第95-9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3页 |
5.3.1 CdS QD的表征 | 第96页 |
5.3.2 Biobarcoded AuNP-G-quadruplex/Hemin探针的表征 | 第96-97页 |
5.3.3 ECL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 第97-98页 |
5.3.4 免疫传感器的ECL性质 | 第98-100页 |
5.3.5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100-101页 |
5.3.6 分析性能 | 第101-102页 |
5.3.7 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精确度 | 第102-103页 |
5.3.8 血清样品检测 | 第103页 |
§5.4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