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6页 |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     1.2 发光基本原理与表征手段 | 第13-16页 | 
|         1.2.1 发光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         1.2.2 基本表征手段 | 第14-16页 | 
|     1.3 稀土离子的发光 | 第16-23页 | 
|         1.3.1 稀土离子简介 | 第16-17页 | 
|         1.3.2 稀土离子的能级与跃迁发光 | 第17-23页 | 
|     1.4 稀土发光材料 | 第23-25页 | 
|     1.5 固溶体材料 | 第25-29页 | 
|         1.5.1 固溶体的形成 | 第25-26页 | 
|         1.5.2 固溶体的类型 | 第26-28页 | 
|         1.5.3 固溶体的性能和作用 | 第28页 | 
|         1.5.4 固溶体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9-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 第二章 自激活钒酸盐固溶体发光材料Ba_(2x)Sr_(1-2x)V_2O_7的结构和发光性质探究 | 第36-54页 | 
|     2.1 引言 | 第36-40页 | 
|         2.1.1 钒酸盐简介 | 第36-37页 | 
|         2.1.2 电荷迁移带 | 第37-38页 | 
|         2.1.3 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 | 第38-39页 | 
|         2.1.4 位形坐标模型 | 第39-40页 | 
|     2.2 合成和表征 | 第40-41页 | 
|     2.3 结构性质分析 | 第41-45页 | 
|     2.4 发光性质分析 | 第45-50页 | 
|         2.4.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45-46页 | 
|         2.4.2 不同固溶组分下的谱线峰值和半高全宽 | 第46-47页 | 
|         2.4.3 M_2V_2O_7(M=Ba,Sr)的自激活发光机理分析 | 第47-48页 | 
|         2.4.4 位形坐标模型展示 | 第48-5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稀土掺杂铝酸盐固溶体发光材料Ba_xSr_(1-x)Al_2O_4: Eu~(2+)的结构和发光性质探究 | 第54-70页 | 
|     3.1 引言 | 第54-57页 | 
|         3.1.1 铝酸盐性质 | 第54-55页 | 
|         3.1.2 Eu~(2+)的光谱性质 | 第55-56页 | 
|         3.1.3 电子云扩大效应和稀土离子4f~(n-1)5d~1组态能级重心的移动 | 第56-57页 | 
|     3.2 合成和表征 | 第57页 | 
|     3.3 结构性质分析 | 第57-62页 | 
|         3.3.1 晶相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3.3.2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59-62页 | 
|     3.4 发光性质分析 | 第62-67页 | 
|         3.4.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62-64页 | 
|         3.4.2 晶场效应和电子云扩大效应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         3.4.3 格位占据影响分析 | 第65-6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稀土掺杂卤磷酸盐固溶体发光材料Ca_5(PO_4)_3(F_(0.8)Cl_(0.2)): Eu~(2+),Mn~(2+)的发光性质探究 | 第70-88页 | 
|     4.1 引言 | 第70-76页 | 
|         4.1.1 卤磷酸盐介绍 | 第71页 | 
|         4.1.2 Mn~(2+)离子的发光性质 | 第71-72页 | 
|         4.1.3 能量传递及其机理分析 | 第72-76页 | 
|     4.2 合成和表征 | 第76页 | 
|     4.3 结构性质分析 | 第76-78页 | 
|     4.4 发光性质分析 | 第78-84页 | 
|         4.4.1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78-79页 | 
|         4.4.2 能量传递分析 | 第79-82页 | 
|         4.4.3 白光LED研究 | 第82-8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第五章 YP0_4: Tb~(3+),Ho~(3+)的发光性质及其焚光强度比测温应用 | 第88-106页 | 
|     5.1 引言 | 第88-93页 | 
|         5.1.1 磷酸盐简介 | 第89-90页 | 
|         5.1.2 Tb~(3+)和 Ho~(3+)筒介 | 第90页 | 
|         5.1.3 上转换荧光性质 | 第90页 | 
|         5.1.4 稀土离子的几种主要的上转换发光机制 | 第90-92页 | 
|         5.1.5 热耦合能级荧光强度比测温原理 | 第92-93页 | 
|     5.2 合成与表征 | 第93-94页 | 
|     5.3 结构性质分析 | 第94页 | 
|     5.4 发光性质分析 | 第94-103页 | 
|         5.4.1 常温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94-95页 | 
|         5.4.2 基态热顆合测温方法 | 第95-96页 | 
|         5.4.3 变温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96-99页 | 
|         5.4.4 焚光温度性质 | 第99-10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 致谢 | 第108-110页 | 
|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