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与治理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文献评论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二)访谈法 | 第17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五、本文结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智慧社区的概念特征与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社区 | 第19页 |
二、智慧城市 | 第19-20页 |
三、智慧社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智慧社区的特征与运行模式 | 第21-26页 |
一、智慧社区的特征与意义 | 第21-24页 |
二、智慧社区建设的运行模式与技术支持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智慧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26页 |
二、社区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三、社区社会关系理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龙城街道智慧社区建设与治理现状 | 第28-54页 |
第一节 龙城街道简介 | 第28-33页 |
一、经济、社会及人文发展 | 第28-30页 |
二、辖属社区及社区发展简介 | 第30-33页 |
第二节 龙城街道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 | 第33-47页 |
一、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 第33-36页 |
二、智慧化水平发展迅速 | 第36-40页 |
三、智慧平台在试点社区的运行情况 | 第40-47页 |
第三节 龙城街道智慧社区治理的特点和成效 | 第47-54页 |
一、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基层治理更注重创新 | 第47-49页 |
二、政府角色转变、积极引导居民自治 | 第49-51页 |
三、试点社区治理的反馈 | 第51-54页 |
第三章 龙城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和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54-63页 |
第一节 智慧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 第54-58页 |
一、缺乏龙岗特色、专业人才不足 | 第54-56页 |
二、过于依赖平台且平台内容不够细化 | 第56-57页 |
三、技术和基础设施仍有待提升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智慧社区治理中的问题 | 第58-60页 |
一、内生动力不足、人性化欠缺 | 第58-59页 |
二、社区联动不足、发展不均衡 | 第59-60页 |
三、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实力培养 | 第60页 |
第三节 智慧社区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 第60-63页 |
一、信息安全风险 | 第60-61页 |
二、资金及人文风险 | 第61-62页 |
三、法律风险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63-70页 |
第一节 国外智慧社区的发展经验 | 第63-65页 |
一、新加坡智慧社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 第63-64页 |
二、日本智慧社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我国智慧社区的发展经验 | 第65-68页 |
一、大陆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 第65-67页 |
二、香港智慧社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龙城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70-81页 |
第一节 顶层设计中发挥政府主体引导优势 | 第70-73页 |
一、整合各类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优势 | 第70-71页 |
二、提高内生动力、优化政务系统 | 第71-72页 |
三、加大基层建设、鼓励居民自治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加强统筹机制、提升人文素养 | 第73-77页 |
一、打破信息壁垒、建立统筹决策和沟通衔接机制 | 第73-74页 |
二、提升信息技术和平台建设 | 第74-76页 |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奖惩机制 | 第76页 |
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宣传力度 | 第76-77页 |
第三节 防范各类风险、加强应急联动 | 第77-81页 |
一、加强信息安全的保护 | 第77-78页 |
二、防范资金风险 | 第78-79页 |
三、加强法制建设 | 第79页 |
四、强化智慧的应急联动 | 第79-8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