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全球气候模式评估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集合预报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7-28页 |
2.1 资料 | 第17-21页 |
2.1.1 观测资料 | 第17-18页 |
2.1.2 CMIP5简介 | 第18-20页 |
2.1.3 资料预处理 | 第20-21页 |
2.2 中国分区定义 | 第21-22页 |
2.3 集合预报方法 | 第22-23页 |
2.3.1 等权集合(EE) | 第22页 |
2.3.2 超级集合(SE) | 第22页 |
2.3.3 区域最优权重模型(Op-SE) | 第22-23页 |
2.4 确定性预报检验方法 | 第23-24页 |
2.4.1 均方根误差 | 第23页 |
2.4.2 距平相关系数(ACC) | 第23-24页 |
2.4.3 异常级的TS评分 | 第24页 |
2.4.4 Taylor图 | 第24页 |
2.5 概率预报检验方法 | 第24-28页 |
2.5.1 相对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 第24-26页 |
2.5.2 可靠性图表(Reliability Diagram,RD图) | 第26页 |
2.5.3 Brier Skill Score (BSS) | 第26-28页 |
第3章 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评估 | 第28-4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的模拟 | 第28-34页 |
3.2.1 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时间序列模拟 | 第28-31页 |
3.2.2 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空间分布模拟 | 第31-34页 |
3.3 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 | 第34-40页 |
3.3.1 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时间序列模拟 | 第34-37页 |
3.3.2 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空间分布模拟 | 第37-40页 |
3.4 单模式在中国地区模拟效果的评估 | 第40-45页 |
3.4.1 Taylor图 | 第40-42页 |
3.4.2 相对均方根误差 | 第42-43页 |
3.4.3 距平时间相关系数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多模式集合方法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最优区域权重模型介绍 | 第47-48页 |
4.3 训练期确定 | 第48-49页 |
4.4 区域权重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4.1 模式权重比较 | 第49-50页 |
4.4.2 模式显著性分析 | 第50-52页 |
4.5 优化模型预测评估 | 第52-57页 |
4.5.1 回归统计量分析 | 第53页 |
4.5.2 时间距平相关系数评估 | 第53-55页 |
4.5.3 均方根误差评估 | 第55-56页 |
4.5.4 异常值的TS评分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多模式集合概率预报 | 第59-69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方法介绍 | 第59-60页 |
5.3 气候态对比 | 第60-61页 |
5.4 距平时间相关系数(ACC) | 第61-62页 |
5.5 ROC检验和BSS检验 | 第62-64页 |
5.6 东亚地区的概率预报效果检验 | 第64-67页 |
5.6.1 ROC曲线图 | 第64-65页 |
5.6.2 可靠性图表(RD图) | 第65-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未来气温和降水预估 | 第69-83页 |
6.1 引言 | 第69页 |
6.2 21世纪未来温度变化预估 | 第69-72页 |
6.3 21世纪未来降水变化预估 | 第72-75页 |
6.4 未来温度变化的概率预报 | 第75-78页 |
6.5 未来降水变化的概率预报 | 第78-8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3-86页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3-85页 |
7.2 讨论和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