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石化废水的来源 | 第9页 |
1.2 石化废水的危害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3.1 石化废水处理技术—物理法 | 第10-11页 |
1.3.2 石化废水处理技术—生化法 | 第11-12页 |
1.3.3 石化废水处理技术—化学法 | 第12-13页 |
1.3.4 石化废水处理技术—组合工艺 | 第13页 |
1.3.5 水解酸化工艺 | 第13-14页 |
1.3.6 缺氧-好氧(A/O)工艺 | 第14-15页 |
1.3.7 水解酸化+A/O组合工艺 | 第15页 |
1.3.8 进水方式-脉冲布水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试验装置设计及试验方法 | 第17-23页 |
2.1 脉冲水解酸化-A/O反应器设计 | 第17-20页 |
2.2 水质来源 | 第20页 |
2.3 各单元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 第20-21页 |
2.4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21-23页 |
2.4.1 常规分析项目 | 第21页 |
2.4.2 微生物种群分析 | 第21页 |
2.4.3 活性污泥呼吸耗氧速率(OUR)和蛋白酶活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4.4 污泥胞外聚合物(EPS) | 第22-23页 |
第3章 脉冲水解酸化-A/O工艺中试运行及运行效果分析 | 第23-32页 |
3.1 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3.1.1 强化脉冲水解酸化单元混合传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23页 |
3.1.2 污泥回流比(R)对脉冲水解酸化-A/O工艺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3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4 好氧段溶解氧(DO)浓度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25页 |
3.1.5 污泥龄(θc)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脉冲水解酸化-A/O工艺反应器运行的表现 | 第26-30页 |
3.2.1 COD与氨氮去除效果 | 第26-27页 |
3.2.2 反应器各段硝态氮变化 | 第27-28页 |
3.2.3 反应器各段对UV254的去除 | 第28页 |
3.2.4 反应器各段对总磷的去除 | 第28-29页 |
3.2.5 反应器对硫酸根、硫离子及VFA变化 | 第29-30页 |
3.3 反应器出水指标分析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微生物种群分析及污泥活性测定 | 第32-37页 |
4.1 微生物相对丰度研究 | 第32-33页 |
4.2 污泥菌群热图分析 | 第33-34页 |
4.3 稀释性曲线 | 第34-35页 |
4.4 OUR和蛋白酶活的测定 | 第35页 |
4.4.1 OUR和蛋白酶活 | 第35页 |
4.4.2 OUR和蛋白酶活测定结果分析 | 第35页 |
4.5 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4.5.1 污泥胞外聚合物(EPS) | 第35-36页 |
4.5.2 结果与讨论 | 第3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水解酸化池VFA影响因素及动力学分析 | 第37-43页 |
5.1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VFA转化的影响 | 第37页 |
5.2 温度对VFA转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 污泥浓度对VFA转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5.4 pH对VFA转化的影响 | 第39页 |
5.5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39页 |
5.6 动力学参数确定 | 第39-4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