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铁路养护与维修论文--线路养护维修与病灾害处理论文--线路病灾害防治论文

川藏铁路、公路帕隆藏布流域雪崩危害评估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2 雪崩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雪崩灾害分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雪崩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第15-17页
        1.2.3 雪崩形成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4 雪崩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第18-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雪崩形成机理第21-30页
    2.1 地形第21-24页
        2.1.1 山坡坡度与雪崩第21-22页
        2.1.2 下垫面性质与雪崩第22-24页
    2.2 气候第24-26页
        2.2.1 降雪、吹雪与雪崩第24页
        2.2.2 气温与雪崩第24-26页
    2.3 积雪特性第26-28页
        2.3.1 积雪中应力分布第26页
        2.3.2 积雪破裂的原因第26-27页
        2.3.3 积雪变质与雪崩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川藏公路帕隆藏布流域雪崩灾害分布特征第30-35页
    3.1 川藏公路帕隆藏布段雪崩灾害规律分析第30-33页
        3.1.1 川藏公路帕隆藏布段的海拔效应第30-31页
        3.1.2 川藏公路帕隆藏布段雪崩的相对高差效应第31-32页
        3.1.3 川藏公路帕隆藏布段雪崩的坡向效应第32-33页
    3.2 川藏公路帕隆藏布江流域的湿雪雪崩第33-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FLUENT模拟湿雪雪崩运动第35-65页
    4.1 FLUENT模拟湿雪雪崩可行性分析第35页
    4.2 宾汉流体第35-36页
    4.3 FLUENT介绍第36-37页
    4.4 模型建立与数值模拟第37-43页
        4.4.1 数据处理第39页
        4.4.2 网格点的创建第39-40页
        4.4.3 线的创建第40-41页
        4.4.4 面的创建第41-42页
        4.4.5 三维模型的创建第42-43页
    4.5 模型参数的选取与设置第43-46页
        4.5.1 材料参数与重力加速度设置第43-44页
        4.5.2 迭代计算设置第44页
        4.5.3 三维模拟计算第44-45页
        4.5.4 帕隆藏布左岸K3913+280雪崩点二维模拟第45-46页
    4.6 帕隆藏布左岸K3913+280雪崩点模拟结果分析第46-47页
    4.7 影响湿雪雪崩流最远运动距离的单因素分析第47-51页
        4.7.1 形成区平均雪厚与最远运动距离之间关系第48-49页
        4.7.2 形成区积雪密度与最远运动距离之间关系第49-50页
        4.7.3 山坡平均坡度与最远运动距离之间关系第50页
        4.7.4 绝对高程与最远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第50-51页
    4.8 雪崩最远运动距离快速评估表第51-59页
        4.8.1 道路位于雪崩点异岸时雪崩最远运动距离第52-55页
        4.8.2 道路位于雪崩点下方时湿雪雪崩流最远运动距离第55-59页
    4.9 湿雪雪崩流最远运动距离的修正第59-62页
        4.9.1 沟槽转弯处对雪崩运动影响第59-61页
        4.9.2 河水速度对雪崩运动影响第61-62页
    4.10 湿雪雪崩流最远运动距离快速评估修正系数表第62-63页
    4.11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川藏铁路、公路帕隆藏布路段雪崩危险性评估第65-80页
    5.1 川藏公路帕隆藏布路段雪崩危险性评估第65-71页
    5.2 川藏铁路帕隆藏布路段雪崩危险性评估第71-75页
        5.2.1 川藏铁路帕隆藏布路段雪崩点分布第71-72页
        5.2.2 川藏铁路帕隆藏布路段危害性雪崩运动距离分析第72-75页
    5.3 川藏铁路伯舒拉岭18KM范围内雪崩灾害防治对策第75-79页
        5.3.1 雪崩防治工程措施第75-78页
        5.3.2 雪崩预警措施第78-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7-8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传递函数分析的变压器油纸绝缘老化时域介电特征量研究
下一篇: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为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