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空间适应型圆极化天线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受限空间中电波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圆极化天线及其在受限空间中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7-27页 |
2.1 波在平直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 | 第17-19页 |
2.1.1 平行极化 | 第18-19页 |
2.1.2 垂直极化 | 第19页 |
2.2 镜像原理 | 第19-20页 |
2.3 天线阵 | 第20-23页 |
2.3.1 二元阵的辐射场 | 第21-22页 |
2.3.2 方向图乘积定理 | 第22-23页 |
2.4 圆极化波实现方法 | 第23-24页 |
2.5 平行带线 | 第24-27页 |
2.5.1 微带线中的主模 | 第24页 |
2.5.2 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 第24-26页 |
2.5.3 加载介质基板的平行带线 | 第26-27页 |
3 受限空间中圆极化波的传播特性 | 第27-50页 |
3.1 基于镜像原理的射线追踪法建模 | 第27-31页 |
3.1.1 受限空间和天线基本参数 | 第27-28页 |
3.1.2 镜像点与路径表 | 第28-29页 |
3.1.3 发射模型 | 第29页 |
3.1.4 电波反射模型 | 第29-30页 |
3.1.5 接收模型 | 第30-31页 |
3.1.6 方法验证 | 第31页 |
3.2 圆极化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 第31-36页 |
3.2.1 受限空间去极化特性 | 第32页 |
3.2.2 同一极化天线发射和接收 | 第32-33页 |
3.2.3 圆极化天线发射不同极化天线接收 | 第33-35页 |
3.2.4 天线位置改变对电波传播影响 | 第35-36页 |
3.3 不同辐射方式发射天线产生的电波覆盖 | 第36-39页 |
3.3.1 单向天线作为发射天线 | 第37-38页 |
3.3.2 双向天线作为发射天线 | 第38-39页 |
3.4 多天线电波覆盖研究 | 第39-43页 |
3.4.1 交叠区域研究 | 第39-42页 |
3.4.2 电波覆盖特性评价标准 | 第42-43页 |
3.5 长受限空间中天线纵向位置优化 | 第43-49页 |
3.5.1 单向天线作为发射天线 | 第44-46页 |
3.5.2 双向天线作为发射天线 | 第46-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低风阻圆极化阵列天线设计 | 第50-63页 |
4.1 馈电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4.2 蝴蝶结型阵列天线 | 第51-55页 |
4.2.1 阵列结构设计 | 第51-52页 |
4.2.2 原理分析 | 第52-53页 |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4.3 交叉振子阵列天线 | 第55-62页 |
4.3.1 阵列结构设计 | 第55-57页 |
4.3.2 不同参数时的原理分析 | 第57-58页 |
4.3.3 仿真与实测结果 | 第58-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3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