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土壤有机碳组成 | 第16-18页 |
1.4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3 室内实验 | 第23-25页 |
2.3.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3-24页 |
2.3.2 土壤有机碳组分测定 | 第24页 |
2.3.3 土壤培养实验 | 第24-25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不同景观位置的植被分布状况 | 第28-40页 |
3.1 树木数量 | 第28-30页 |
3.2 胸高断面积 | 第30-31页 |
3.3 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 | 第31-33页 |
3.4 凋落物输入量 | 第33-34页 |
3.5 枯枝落叶层厚度 | 第34-36页 |
3.6 根系生物量 | 第36-38页 |
3.7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不同景观位置土壤物理特征变化 | 第40-52页 |
4.1 土壤含水量 | 第40-42页 |
4.2 土壤容重 | 第42-43页 |
4.3 土壤石砾含量 | 第43-45页 |
4.4 土壤机械组成 | 第45-48页 |
4.5 小结 | 第48-52页 |
第五章 不同景观位置土壤化学特征变化 | 第52-68页 |
5.1 土壤pH值 | 第52-54页 |
5.2 土壤有效磷含量 | 第54-55页 |
5.3 土壤铁铝氧化物含量 | 第55-58页 |
5.4 土壤有机碳含量 | 第58-60页 |
5.5 土壤总氮含量 | 第60-61页 |
5.6 土壤碳氮比 | 第61-63页 |
5.7 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 | 第63-64页 |
5.8 土壤化学性质的NMDS排序分析 | 第64页 |
5.9 小结 | 第64-68页 |
第六章 不同景观位置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68-78页 |
6.1 不同景观位置DOC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68-70页 |
6.2 不同景观位置DOC含量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70-73页 |
6.3 不同景观位置POC含量的变化特征 | 第73-74页 |
6.4 不同景观位置POC含量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74-77页 |
6.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不同景观位置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78-82页 |
7.1 不同景观位置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 第78页 |
7.2 不同景观位置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78-81页 |
7.3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8.1 结论 | 第82-83页 |
8.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