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1.2 固碳方法 | 第14-15页 |
1.1.3 生物固碳及微藻固碳的优势 | 第15-18页 |
1.1.4 选题的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发展状况和趋势 | 第18-24页 |
1.2.1 国内外对微藻生物固碳的研究 | 第18-22页 |
1.2.2 国内外对微藻活性物质的研究 | 第22-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24-2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预期目标 | 第24-25页 |
1.4 本研究所选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第2章 微藻固碳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8-42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2.1.1 藻种 | 第28页 |
2.1.2 试验设备 | 第28页 |
2.1.3 生物质浓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2.1.4 生物质产率 | 第29页 |
2.1.5 微藻固碳速率的计算(Rc) | 第29页 |
2.1.6 开放池培养微藻对外源二氧化碳的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 第29页 |
2.1.7 二氧化碳吸收率(Ra)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8 培养基二氧化碳释放速率(Rv)的测定 | 第30-33页 |
2.1.9 微藻二氧化碳利用效率(E)的实测方法 | 第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2.2.1 二氧化碳吸收率(Ra)与pH、通气深度及无机碳源浓度的关系 | 第33-35页 |
2.2.2 二氧化碳释放速率(Rc) | 第35-36页 |
2.2.3 微藻固碳能力评价实例 | 第36-39页 |
2.3 讨论 | 第39-42页 |
第3章 室外自然光温条件下对微藻固碳效率并联产高附加值产物的测试 | 第42-7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8页 |
3.1.1 藻种 | 第42页 |
3.1.2 培养基 | 第42-43页 |
3.1.3 培养装置 | 第43-45页 |
3.1.4 藻种采集、分离、培养 | 第45-46页 |
3.1.5 微藻固碳能力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3.1.6 生物质浓度的测量方法 | 第47页 |
3.1.7 总类胡萝卜素的测量方法 | 第47页 |
3.1.8 藻蓝蛋白的测定 | 第47-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74页 |
3.2.1 藻种采集分离情况 | 第48-52页 |
3.2.2 实验室通气培养微藻的生物量、CO_2固定速率和类胡萝卜素产率 | 第52-55页 |
3.2.3 绿藻自然光温条件下在40L和5m~2跑道池的培养情况 | 第55-62页 |
3.2.4 螺旋藻自然光温条件下在40L和5m~2跑道池的培养情况 | 第62-65页 |
3.2.5 200m~2跑道池2株微藻培养情况 | 第65-69页 |
3.2.6 培养规模对绿藻和螺旋藻生物质浓度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3.2.7 螺旋藻藻蓝蛋白含量 | 第71-73页 |
3.2.8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3.3 讨论 | 第74-78页 |
3.3.1 藻种采集分离培养情况 | 第74页 |
3.3.2 高固碳微藻并联产高附加值产物的筛选 | 第74-78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附录 部分微藻显微照片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