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跨度斜拉桥的损伤灵敏度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大跨度斜拉桥结构健康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结构损伤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拟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 第16页 |
1.4 论文组成结构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18-36页 |
2.1 结构原型 | 第18-20页 |
2.1.1 世界大跨度斜拉桥基本资料 | 第18页 |
2.1.2 虚拟斜拉桥的确定 | 第18-20页 |
2.2 模型相似分析 | 第20-25页 |
2.2.1 结构理想静力模型相似关系 | 第20-22页 |
2.2.2 结构理想动力模型相似关系 | 第22-24页 |
2.2.3 试验模型相似分析 | 第24-25页 |
2.3 模型设计 | 第25-28页 |
2.3.1 模型缩尺比 | 第26-27页 |
2.3.2 模型材料 | 第27-28页 |
2.5 模型加工与组装 | 第28-34页 |
2.5.1 模型加工 | 第28-32页 |
2.5.2 模型组装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试验模型数值分析 | 第36-48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3.1.1 单元选择 | 第36页 |
3.1.2 结构各部件的模拟 | 第36-37页 |
3.1.3 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1.4 模型模态分析 | 第39-42页 |
3.1.5 固有频率测量时的传感器布设方法 | 第42页 |
3.2 有限元模型受力及传感器布设分析 | 第42-47页 |
3.2.1 在恒载作用下的静态分析 | 第42-43页 |
3.2.2 挠度测量的传感器布设方法 | 第43-44页 |
3.2.3 桥面加劲梁应变计算 | 第44页 |
3.2.4 静态应变测量的传感器布设方法 | 第44-45页 |
3.2.5 斜拉索索力计算 | 第45-46页 |
3.2.6 索力测量时的传感器布设方法 | 第46-47页 |
3.3 有限元分析总结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静动力响应分析 | 第48-68页 |
4.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8-51页 |
4.1.1 测试内容 | 第48页 |
4.1.2 加载方案设计 | 第48-50页 |
4.1.3 试验仪器选择 | 第50-51页 |
4.2 试验加载与观测 | 第51-62页 |
4.2.1 加劲梁各控制截面的扰度测试 | 第51-54页 |
4.2.2 斜拉索拉力测试 | 第54-57页 |
4.2.3 加劲梁及桥塔各控制截面的应变测试 | 第57-62页 |
4.3 索力优化 | 第62-65页 |
4.4 固有频率测试 | 第65-67页 |
4.5 试验模型结构分析 | 第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损伤灵敏度试验分析 | 第68-90页 |
5.1 损伤试验方案设计 | 第68-70页 |
5.1.1 试验内容 | 第68页 |
5.1.2 损伤工况 | 第68-70页 |
5.2 损伤试验的观测和分析 | 第70-87页 |
5.2.1 加劲梁各控制截面的扰度测试 | 第70-75页 |
5.2.2 斜拉索拉力测试 | 第75-80页 |
5.2.3 加劲梁各控制截面的应变测试 | 第80-84页 |
5.2.4 固有频率测试 | 第84-87页 |
5.3 损伤试验分析总结 | 第87-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一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二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