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20页 |
1.3.3 系统分析法 | 第20页 |
1.4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2.1.1 突发事件 | 第21-22页 |
2.1.2 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 第22-23页 |
2.1.3 风险与风险管理 | 第23-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2.1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5-26页 |
2.2.2 社会燃烧理论 | 第26-28页 |
2.2.3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28-29页 |
2.2.4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9-30页 |
2.3 风险与突发事件的关系 | 第30-33页 |
3 我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33-48页 |
3.1 我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取得的成就 | 第33-38页 |
3.1.1 法律法规从无到有,制度建设陆续完善 | 第33-34页 |
3.1.2 风险意识崛起,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 第34-36页 |
3.1.3 事故灾难逐年减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 第36-38页 |
3.2 从天津大爆炸看我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问题 | 第38-44页 |
3.2.1 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识别能力缺乏 | 第38-39页 |
3.2.2 法律制度不完善,风险分析与评估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3.2.3 风险处理方式失当,政府履职不到位 | 第40-42页 |
3.2.4 风险监控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共治 | 第42-43页 |
3.2.5 信息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的风险沟通机制 | 第43-44页 |
3.3 我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 第44-48页 |
3.3.1 安全教育薄弱,对事故灾难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 第44-45页 |
3.3.2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意识相对落后 | 第45页 |
3.3.3 政府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主体不清晰 | 第45-46页 |
3.3.4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矛盾 | 第46-47页 |
3.3.5 政府对信息公开重视不够,信息沟通渠道闭塞 | 第47-48页 |
4 国外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经验及启示 | 第48-56页 |
4.1 日本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 | 第48-50页 |
4.1.1 风险教育与培训机制制度化 | 第48页 |
4.1.2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 第48-49页 |
4.1.3 完善的法律为公民参与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 | 第49-50页 |
4.2 美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 | 第50-52页 |
4.2.1 健全的事故灾难风险管理法律体系 | 第50页 |
4.2.2 完善的风险分析与评估体系 | 第50-51页 |
4.2.3 积极推动风险信息的整合和公开 | 第51-52页 |
4.3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6页 |
4.3.1 开展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为目的的风险教育活动 | 第52-53页 |
4.3.2 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风险处理能力 | 第53-54页 |
4.3.3 以完善的法律保证多元主体参与 | 第54页 |
4.3.4 提高风险信息整合和公开水平 | 第54-56页 |
5 改进我国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5.1 重视风险教育,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 第56-57页 |
5.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机制 | 第57-59页 |
5.3 增强风险处理能力,强化政府管理职责 | 第59页 |
5.4 健全社会参与合作机制,培育风险监控主体多元化 | 第59-60页 |
5.5 积极倡导信息公开,建立有效风险沟通机制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