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1.2.1 粉尘爆炸参数的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1.2.2 粉尘爆炸防护和抑爆技术研究 | 第20-22页 |
1.2.3 粉尘爆炸发展过程中火焰传播特征的研究 | 第22-26页 |
1.2.4 粉尘爆炸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2 煤粉燃烧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30-42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样品 | 第30-31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2.4.1 煤粉燃烧过程中的TG/DTG热分析 | 第32-33页 |
2.4.2 煤粉燃烧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 第33-36页 |
2.4.3 煤粉燃烧主要气体产物的质谱-红外分析 | 第36-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煤粉爆炸敏感性研究 | 第42-81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堆积状态下煤粉爆炸敏感性及其升温阶段微观参数表征 | 第42-57页 |
3.2.1 堆积状态下煤粉爆炸敏感性参数 | 第42-46页 |
3.2.2 堆积状态下煤粉升温阶段的微观参数表征 | 第46-57页 |
3.3 外界能量激发对煤粉云爆炸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 第57-71页 |
3.3.1 外界热量对煤粉云爆炸敏感性的影响 | 第57-63页 |
3.3.2 外界点火能量对煤粉云爆炸敏感性的影响 | 第63-71页 |
3.4 密闭空间内极限条件下煤粉云爆炸敏感性研究 | 第71-79页 |
3.4.1 密闭空间内煤粉云下限浓度对煤粉云爆炸敏感性的影响 | 第72-78页 |
3.4.2 密闭空间内氧气下限含量对煤粉云爆炸敏感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密闭空间内煤粉云爆炸强度研究 | 第81-90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煤粉-空气混合物爆炸强度研究 | 第81-85页 |
4.2.1 实验条件 | 第81-82页 |
4.2.2 点火延时对煤粉-空气混合物爆炸效应的影响 | 第82-83页 |
4.2.3 化学点火具质量对煤粉-空气混合物爆炸的影响 | 第83-85页 |
4.3 煤粉-甲烷-空气混合物爆炸强度研究 | 第85-86页 |
4.4 掺杂抑爆剂对煤粉-甲烷-空气混合物爆炸强度的影响研究 | 第86-89页 |
4.4.1 掺杂抑爆剂对煤粉-甲烷-空气混合物爆炸的影响 | 第86-88页 |
4.4.2 抑爆剂的抑爆机理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煤粉云燃烧特征研究 | 第90-110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粉尘云火焰传播测试系统的建立 | 第90-93页 |
5.2.1 实验系统 | 第90-91页 |
5.2.2 燃烧管和粉尘分散系统 | 第91页 |
5.2.3 高速摄影和红外热成像装置 | 第91-92页 |
5.2.4 高压点火系统 | 第92-93页 |
5.3 煤粉云火焰燃烧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93-97页 |
5.3.1 浓度对火焰前锋阵面和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 第94-95页 |
5.3.2 点火能量对火焰前锋阵面和火焰速度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3 燃烧管管长对火焰前锋阵面和火焰速度的影响 | 第96-97页 |
5.4 煤粉云火焰传播过程中的温度特征 | 第97-99页 |
5.4.1 浓度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 第98页 |
5.4.2 点火能量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 第98-99页 |
5.4.3 燃烧管管长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 第99页 |
5.5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99-108页 |
5.5.1 基本控制方程组 | 第100页 |
5.5.2 湍流模型 | 第100-101页 |
5.5.3 燃烧模型 | 第101-102页 |
5.5.4 计算模型 | 第102-103页 |
5.5.5 煤粉云火焰传播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3-10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6.1 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创新点 | 第11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附录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