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清肠解毒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模型大鼠肠黏膜NF-κBp65、IL-6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前言第10-12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实验部分第13-26页
    1 实验材料第13-16页
        1.1 实验动物第13页
        1.2 实验药物第13页
        1.3 实验试剂第13-14页
        1.4 实验仪器与器材第14-15页
        1.5 试剂配制第15-16页
            1.5.1 清肠解毒汤水煎剂第15页
            1.5.2 柳氮磺胺吡啶悬浊液制备第15页
            1.5.3 磷酸盐缓冲液第15-16页
            1.5.4 多聚甲醛固定液第16页
    2 实验方法第16-20页
        2.1 造模方法第16页
        2.2 动物分组第16-17页
        2.3 实验给药第17页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第17页
        2.5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步骤第17-19页
            2.5.1 HE染色步骤第17-18页
            2.5.2 免疫组化步骤第18-19页
        2.6 统计方法第19-20页
    3 实验结果第20-25页
        3.1 大鼠一般状态第20页
        3.2 大鼠死亡情况第20-21页
        3.3 造模后大鼠体重变化结果(表3)第21页
        3.4 治疗后各组大鼠病理变化结果(附图2)第21-22页
        3.5 治疗后大鼠体重变化情况(表5)第22-23页
        3.6 各组大鼠NF-κBp65指标变化(附图3)第23-24页
        3.7 各组大鼠IL-6指标变化(附图4)第24-25页
    4 实验结论第25-26页
讨论第26-46页
    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认识第26-29页
        1.1 遗传因素第26页
        1.2 免疫因素第26-27页
        1.3 感染因素第27页
        1.4 精神、心理因素第27-28页
        1.5 环境因素第28-29页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第29-33页
        2.1 病因病机第29-31页
            2.1.1 古代医家的认识第29-30页
            2.1.2 现代医家的见解第30-31页
        2.2 辨证分型第31-32页
        2.3 从湿热论治第32-33页
    3 清热、利湿、化瘀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第33-36页
        3.1 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的调节第33-35页
            3.1.1 对T细胞的调节第33-34页
            3.1.2 对细胞因子的调节第34页
            3.1.3 对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第34-35页
        3.2 对凝血机制的调节第35页
        3.3 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第35-36页
        3.4 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第36页
    4 立法选方依据第36-41页
        4.1 立法依据第36-38页
            4.1.1 湿热的产生第36-37页
            4.1.2 湿热致瘀第37-38页
        4.2 清肠解毒汤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第38-41页
    5 关于指标的选择第41-44页
        5.1 NF-κBp65第42-43页
        5.2 IL-6第43-44页
    6 造模方法的选择第44-46页
结论第46-47页
问题与展望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进展第56-62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图第62-66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化井简的钻井液防漏堵漏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数字岩心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