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数字岩心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7页 |
1.2.1 页岩气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数字岩心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4 分形理论在油气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基本地质特征研究 | 第20-38页 |
2.1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岩石学特征 | 第20-23页 |
2.1.1 泥页岩概念 | 第20-21页 |
2.1.2 矿物组成 | 第21-23页 |
2.2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 第23-25页 |
2.2.1 有机质丰度 | 第23-25页 |
2.2.2 有机质类型 | 第25页 |
2.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25页 |
2.3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储集空间特征 | 第25-30页 |
2.3.1 孔隙 | 第26-28页 |
2.3.2 裂缝 | 第28-30页 |
2.4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物性特征 | 第30-37页 |
2.4.1 孔隙度 | 第30-33页 |
2.4.2 渗透率 | 第33-36页 |
2.4.3 含气性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 第38-66页 |
3.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第38-41页 |
3.1.1 高压压汞法 | 第38-39页 |
3.1.2 氮气吸附法 | 第39-40页 |
3.1.3 核磁共振法 | 第40-41页 |
3.2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 第41-55页 |
3.2.1 孔隙类型 | 第42-44页 |
3.2.2 孔体积特征 | 第44-46页 |
3.2.3 比表面积特征 | 第46页 |
3.2.4 孔径分布特征 | 第46-53页 |
3.2.5 伪毛管压力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 | 第53-55页 |
3.3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影响因素 | 第55-65页 |
3.3.1 矿物含量 | 第55-60页 |
3.3.2 有机质含量 | 第60-62页 |
3.3.3 热演化程度 | 第62-63页 |
3.3.4 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数字岩心模型建立及分析 | 第66-92页 |
4.1 物理实验建模方法 | 第66-69页 |
4.1.1 X射线立体成像法 | 第66-68页 |
4.1.2 聚焦离子-扫描电子双束显微镜成像法 | 第68-69页 |
4.2 数值重构建模方法 | 第69-71页 |
4.2.2 模拟退火法 | 第69-70页 |
4.2.3 顺序指示模拟法 | 第70页 |
4.2.4 过程法 | 第70-71页 |
4.3 MCMC法重构数字岩心 | 第71-84页 |
4.3.1 二维MCMC法原理 | 第71-73页 |
4.3.2 三维MCMC法原理 | 第73-78页 |
4.3.3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数字岩心重构 | 第78-82页 |
4.3.4 数字岩心模型验证 | 第82-84页 |
4.4 孔隙网络模型建立 | 第84-91页 |
4.4.1 最大球算法 | 第84-85页 |
4.4.2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孔隙网络模型建立 | 第85-87页 |
4.4.3 孔隙结构参数计算结果 | 第87-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研究 | 第92-135页 |
5.1 分形几何理论 | 第92-96页 |
5.1.1 分形几何概述 | 第92-93页 |
5.1.2 分形维数概念 | 第93-94页 |
5.1.3 分形维数种类 | 第94-96页 |
5.2 微观孔喉结构的分形维数表征方法 | 第96-102页 |
5.2.1 基于孔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表征 | 第96-97页 |
5.2.2 基于气体吸附法的分形维数表征 | 第97-98页 |
5.2.3 基于计盒算法的分形维数表征 | 第98-102页 |
5.3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分形维数结果分析 | 第102-116页 |
5.3.1 基于孔径分布的分形维数 | 第102-104页 |
5.3.2 基于气体吸附法的分形维数 | 第104-106页 |
5.3.3 基于计盒维数法的分形维数 | 第106-114页 |
5.3.4 不同算法下的分形维数对比 | 第114-116页 |
5.4 川南龙马溪组泥页岩分形维数的影响因素 | 第116-129页 |
5.4.1 矿物组分及有机质含量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5.4.2 孔隙结构特征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120-129页 |
5.5 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分形表征 | 第129-133页 |
5.5.1 孔隙体积的分形表征 | 第129-130页 |
5.5.2 孔隙度的分形表征 | 第130-131页 |
5.5.3 比表面积的分形表征 | 第131-132页 |
5.5.4 平均孔径的分形表征 | 第132-133页 |
5.5.5 迂曲度的分形表征 | 第13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6章 泥页岩绝对渗透率研究 | 第135-156页 |
6.1 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渗透率预测模型研究 | 第135-144页 |
6.1.1 核磁共振渗透率预测模型 | 第135-139页 |
6.1.2 渗透率预测结果 | 第139-143页 |
6.1.3 渗透率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143-144页 |
6.2 分形渗透率模型研究 | 第144-150页 |
6.2.1 分形渗透率预测模型 | 第145-147页 |
6.2.2 分形渗透率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7-149页 |
6.2.3 分形渗透率预测结果 | 第149-150页 |
6.3 孔隙级流动模拟研究 | 第150-154页 |
6.3.1 逾渗理论及逾渗模型 | 第150-153页 |
6.3.2 孔隙级流动模拟方法 | 第153-154页 |
6.3.3 模拟结果 | 第15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56-159页 |
7.1 结论与认识 | 第156-157页 |
7.2 建议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