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3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1.2.1 极限平衡法 | 第25-27页 |
1.2.2 临界滑动面的确定方法 | 第27-31页 |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31-35页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31-3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3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边坡临界滑动场理论基础 | 第35-42页 |
2.1 边坡临界滑动场定义 | 第35页 |
2.2 基于力平衡的边坡临界滑动场数值模拟方法 | 第35-39页 |
2.2.1 剩余推力递推方程 | 第35-37页 |
2.2.2 数值模拟过程 | 第37-39页 |
2.3 基于严格条分法的边坡临界滑动场数值模拟方法 | 第39-40页 |
2.4 全局临界滑动场数值模拟方法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条件下的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方法研究 | 第42-58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条件下边坡临界滑动场基本理论 | 第42-46页 |
3.2.1 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有限元计算 | 第42-43页 |
3.2.2 边界条件处理 | 第43页 |
3.2.3 渗流条件下土条受力分析对象的选择 | 第43页 |
3.2.4 受力分析及最大剩余推力计算 | 第43-44页 |
3.2.5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 第44-45页 |
3.2.6 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条件下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步骤 | 第45-46页 |
3.3 算例分析 | 第46-57页 |
3.3.1 水位变化过程中坡内浸润线的确定 | 第47-50页 |
3.3.2 均质黏土岸坡水位变化过程中稳定性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及验证 | 第50-51页 |
3.3.3 非均质黏土岸坡水位变化过程中稳定性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及验证 | 第51-54页 |
3.3.4 水位升降速率对不同土质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5 基质吸力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水流冲刷过程中的边坡临界滑动场方法及河岸崩塌问题研究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水流冲刷过程中边坡临界滑动场基本理论 | 第59-63页 |
4.2.1 河岸的横向侵蚀后退距离 | 第59页 |
4.2.2 河床深度冲刷率 | 第59-60页 |
4.2.3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60-61页 |
4.2.4 水流冲刷过程中边坡临界滑动场注意事项及计算步骤 | 第61-63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63-71页 |
4.3.1 黏性陡岸崩岸数值模拟及崩塌模式分析 | 第65-68页 |
4.3.2 粉土岸坡崩岸数值模拟及崩塌模式分析 | 第68-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强降雨条件下具有张裂缝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方法研究 | 第72-88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降雨条件下具有张裂缝边坡临界滑动场基本理论 | 第73-77页 |
5.2.1 降雨入渗过程中具有张裂缝边坡边界条件 | 第73页 |
5.2.2 非饱和抗剪强度理论 | 第73页 |
5.2.3 张裂缝的处理 | 第73-74页 |
5.2.4 张裂缝充水时静水压力的处理 | 第74-77页 |
5.2.5 强降雨条件下具有张裂缝的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步骤 | 第77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77-87页 |
5.3.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5.3.2 计算方案 | 第78-79页 |
5.3.3 降雨条件下有无张裂缝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9-81页 |
5.3.4 降雨条件下张裂缝饱水时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 第81-83页 |
5.3.5 强降雨条件下张裂缝中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83-84页 |
5.3.6 张裂缝中水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84-85页 |
5.3.7 张裂缝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预应力锚固结构下的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方法研究 | 第88-100页 |
6.1 引言 | 第88页 |
6.2 预应力锚固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 第88-93页 |
6.2.1 预应力在土体中引起的附加应力 | 第88-92页 |
6.2.2 预应力锚固边坡临界滑动场基本理论 | 第92-93页 |
6.3 基于固定滑面锚固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93-94页 |
6.4 算例分析与合理性验证 | 第94-9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基于严格条分法的加筋土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方法研究 | 第100-111页 |
7.1 引言 | 第100页 |
7.2 基于严格条分法的加筋土边坡临界滑动场基本理论 | 第100-103页 |
7.2.1 基于严格法的加筋土边坡临界滑动场法计算格式 | 第101-102页 |
7.2.2 基于严格法的加筋土边坡临界滑动场法计算步骤 | 第102-103页 |
7.3 加筋土准粘聚力原理 | 第103-105页 |
7.4 算例分析 | 第105-110页 |
7.4.1 合理性验证 | 第106-108页 |
7.4.2 基于力平衡与严格法的加筋土边坡临界滑动面的比较 | 第108-109页 |
7.4.3 建立在不同加筋土原理上的稳定性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9-11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八章 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系统的开发 | 第111-131页 |
8.1 引言 | 第111页 |
8.2 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系统的开发 | 第111-116页 |
8.2.1 计算系统开发工具 | 第111-112页 |
8.2.2 计算系统总体架构 | 第112-113页 |
8.2.3 计算系统功能实现 | 第113-115页 |
8.2.4 计算系统特点及包含的稳定分析方法 | 第115-116页 |
8.3 核心算法技术实现 | 第116-122页 |
8.3.1 边坡临界滑动场相关方法 | 第116-120页 |
8.3.2 张拉裂缝设置 | 第120页 |
8.3.3 圆弧滑动面搜索技术 | 第120-121页 |
8.3.4 孔隙水压力 | 第121页 |
8.3.5 静水压力及渗透力 | 第121-122页 |
8.3.6 外荷载作用 | 第122页 |
8.3.7 地震作用 | 第122页 |
8.4 算例分析 | 第122-130页 |
8.4.1 算例1[128],均质边坡 | 第122-124页 |
8.4.2 算例2[128],非均质边坡 | 第124-126页 |
8.4.3 算例3[128],坡面作用表面荷载、坡内有浸润线 | 第126-129页 |
8.4.4 含两条非贯通结构面的岩质边坡算例 | 第129-130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九章 工程应用 | 第131-158页 |
9.1 合肥轨道交通大东门站邻水深基坑整体稳定分析 | 第131-139页 |
9.1.1 工程概况 | 第131页 |
9.1.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131-133页 |
9.1.3 地下连续墙的处理及基坑土体状态点设置 | 第133页 |
9.1.4 邻近水体的处理 | 第133页 |
9.1.5 渗流对基坑整体稳定性及滑动面位置的影响 | 第133-137页 |
9.1.6 与SLOPE/W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137-138页 |
9.1.7 南淝河水位变化对基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9.1.8 关于最危险滑动面的讨论 | 第139页 |
9.2 G356线高边坡设计与加固 | 第139-143页 |
9.2.1 工程概况 | 第139-140页 |
9.2.2 边坡工点地质条件及参数 | 第140-141页 |
9.2.3 设计坡面稳定分析 | 第141页 |
9.2.4 加固设计及计算 | 第141-143页 |
9.3 卧沙溪滑坡稳定分析 | 第143-152页 |
9.3.1 工程概况 | 第143-145页 |
9.3.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145-147页 |
9.3.3 计算工况 | 第147页 |
9.3.4 渗流场模拟和稳定性分析 | 第147-150页 |
9.3.5 加固方案与分析 | 第150-152页 |
9.4 新桥露天矿高边坡稳定分析 | 第152-157页 |
9.4.1 工程概况 | 第152页 |
9.4.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152-154页 |
9.4.3 结果与分析 | 第154-157页 |
9.5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1页 |
10.1 结论 | 第158-160页 |
10.2 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