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胃肿瘤论文

血清PG、MG7-Ag、TK1、FAS对胃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1-12页
前言第12-14页
1 研究对象第14-18页
    1.1 纳入标准第14页
        1.1.1 胃癌组的纳入标准第14页
        1.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纳入标准第14页
        1.1.3 其他消化道肿瘤组的纳入标准第14页
        1.1.4 正常体检者的纳入标准第14页
    1.2 排除标准第14-15页
        1.2.1 胃癌组的排除标准第14-15页
        1.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排除标准第15页
        1.2.3 其他消化道肿瘤组的排除标准第15页
        1.2.4 正常体检组的排除标准第15页
    1.3 入选对象剔除与脱落标准及处理第15页
    1.4 诊断标准第15-16页
        1.4.1 胃癌诊断标准第15-16页
        1.4.2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第16页
        1.4.3 食管癌、结直肠癌诊断标准第16页
    1.5 入选对象及最后分组第16-18页
2 研究方法第18-27页
    2.1 标本采集与处理第18页
    2.2 检测仪器设备第18页
    2.3 检测试剂第18-19页
    2.4 检测方法第19-26页
        2.4.1 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的检测第19-20页
        2.4.2 人胃癌抗原(MG7-Ag)的检测第20-21页
        2.4.3 胸苷激酶1(TK1)的检测第21-24页
        2.4.4 人脂肪酸合酶(FAS)的检测第24-26页
    2.5 统计学处理第26-27页
3 结果第27-50页
    3.1 对各组数据的一般分析第27页
    3.2 定量资料各组数据的正态性检验第27-28页
    3.3 PG含量在实验各组的比较第28-34页
        3.3.1 PGⅠ含量在实验各组的比较第28-29页
        3.3.2 PGⅡ含量在实验各组的比较第29-30页
        3.3.3 PGⅠ/Ⅱ比值在实验各组的比较第30-31页
        3.3.4 PGⅠ、PGⅡ、PGⅠ/Ⅱ比值在CAG、GC亚组中的比较第31-34页
    3.4 MG7-Ag含量在实验各组的比较第34-35页
    3.5 TK1含量在实验各组的比较第35-36页
    3.6 FAS含量在实验各组的比较第36-37页
    3.7 MG7-Ag、TK1、FAS各指标在CAG、GC各亚组中的比较第37-39页
    3.8 PG、MG7-Ag、TK1、FAS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39-41页
    3.9 ROC曲线分析第41-50页
        3.9.1 应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第41-48页
        3.9.2 应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第48-50页
4 讨论第50-61页
    4.1 研究背景介绍第50-52页
        4.1.1 胃蛋白酶原概述第50-51页
        4.1.2 MG7-Ag概述第51页
        4.1.3 TK1概述第51-52页
        4.1.4 FAS概述第52页
    4.2 各实验组比较分析第52-57页
        4.2.1 血清PG水平在实验各组中的分析第52-54页
        4.2.2 血清MG7-Ag水平在实验各组中的分析第54-55页
        4.2.3 血清TK1水平在实验各组中的分析第55-56页
        4.2.4 血清FAS水平在实验各组中的分析第56页
        4.2.5 PG、MG7-Ag、TK1、FAS各指标在GC各亚组中的分析第56-57页
    4.3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4.4 ROC曲线结果分析第58-60页
        4.4.1 PG、MG7-Ag、TK1、FAS对诊断胃癌的ROC曲线分析第58-59页
        4.4.2 各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胃癌的ROC曲线分析第59-60页
    4.5 方法评价第60-61页
5 结论第61-63页
6 问题和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1 综述第70-79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PK-PD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