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2页 |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1.3.1 贫困概念 | 第12-14页 |
1.3.2 贫困标准 | 第14-16页 |
1.3.3 反贫困与扶贫 | 第16页 |
1.3.4 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中国农村扶贫历史进程及扶贫开发模式 | 第22-28页 |
2.1 中国农村扶贫历史进程 | 第22-25页 |
2.1.1 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8年) | 第22页 |
2.1.2 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1985年) | 第22-23页 |
2.1.3 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 第23页 |
2.1.4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 第23-24页 |
2.1.5 基本消除贫困阶段(2001-2010年) | 第24页 |
2.1.6 巩固扶贫成果以人为本扶贫阶段(2010-2020年) | 第24-25页 |
2.2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 第25-28页 |
2.2.1 按扶贫参与主体划分 | 第25-26页 |
2.2.2 按扶贫实现的目的划分 | 第26页 |
2.2.3 按扶贫投入的要素划分 | 第26-27页 |
2.2.4 按企业参与方式的不同划分 | 第27页 |
2.2.5 按推进方式划分 | 第27-28页 |
3 嵩明县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3.1 嵩明县贫困现状 | 第28-30页 |
3.1.1 县情简介 | 第28页 |
3.1.2 经济水平概况 | 第28页 |
3.1.3 扶贫工作及贫困现状 | 第28-30页 |
3.2 嵩明县农村贫困主要特征 | 第30-32页 |
3.2.1 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 | 第30页 |
3.2.2 农民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 | 第30页 |
3.2.3 贫困人口思想封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第30页 |
3.2.4 扶贫成效注重经济效益,生态与社会效益被弱化 | 第30-31页 |
3.2.5 扶贫资源不集中,政策执行难到位 | 第31-32页 |
4 嵩明县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 第32-42页 |
4.1 国际反贫困政策体系借鉴 | 第32-33页 |
4.2 嵩明县主要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分析 | 第33-37页 |
4.2.1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 | 第34-35页 |
4.2.2 异地搬迁扶贫开发模式 | 第35页 |
4.2.3 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 第35-37页 |
4.3 嵩明县农村扶贫开发新模式 | 第37-42页 |
4.3.1 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4.3.2 发展目标 | 第38-39页 |
4.3.3 扶贫开发模式 | 第39-42页 |
5 推进嵩明县农村扶贫开发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 第42-51页 |
5.1 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 第42-44页 |
5.1.1 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 第42-43页 |
5.1.2 加大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 | 第43页 |
5.1.3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服务 | 第43-44页 |
5.1.4 开展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与信息化工程 | 第44页 |
5.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46页 |
5.2.1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 第45页 |
5.2.2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 第45页 |
5.2.3 做好制度衔接 | 第45-46页 |
5.3 推进市场主体参与扶贫 | 第46-49页 |
5.3.1 企业参与扶贫 | 第46-47页 |
5.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扶贫 | 第47-48页 |
5.3.3 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 | 第48-49页 |
5.4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 第49-51页 |
5.4.1 调整政府扶贫角色定位 | 第49页 |
5.4.2 遵从市场规律开展扶贫 | 第49-50页 |
5.4.3 培养现代化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