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暴雨洪涝的分析与计算论文

水文模型驱动的山洪过程动态可视化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第12-21页
        1.2.1 SCS-CN模型在山洪水文过程分析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 流域水文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3 时空数据动态可视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4 流域水文过程动态可视化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5 研究现状分析第20-21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第21-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流域山洪水文过程分析与建模第24-38页
    2.1 流域山洪水文过程划分第24-25页
    2.2 山洪水文过程抽象化处理第25-26页
    2.3 降雨过程时空分析第26-27页
        2.3.1 降雨时间插值第26-27页
        2.3.2 降雨空间插值第27页
    2.4 基于SCS-CN模型的流域格网单元净雨深计算第27-30页
    2.5 基于DEM的山洪汇流路径提取第30-31页
        2.5.1 坡面单元和河道单元划分第30页
        2.5.2 汇流路径提取第30-31页
    2.6 基于水动力模型的山洪汇流流速和汇流时间计算第31-34页
        2.6.1 坡面单元流速、汇流时间第32-33页
        2.6.2 河道单元流速、汇流时间第33-34页
    2.7 瞬时洪量平衡条件下的山洪淹没过程分析第34-36页
    2.8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面向过程的流域山洪水文时空数据模型第38-46页
    3.1 流域山洪水文时空过程语义描述第38页
    3.2 流域山洪水文时空过程对象表达第38-41页
    3.3 流域山洪水文时空数据结构第41-44页
    3.4 流域山洪水文时空数据组织与存储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基于PSTDM的流域山洪水文过程动态可视化第46-52页
    4.1 流域山洪水文过程动态可视化的概念第46-47页
    4.2 基于时空数据的动态可视化模式对比分析第47-51页
        4.2.1 基于视觉变量的动态对象可视化第47-49页
        4.2.2 基于场的动态现象可视化第49-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流域山洪水文过程动态可视化实例研究第52-68页
    5.1 研究区概况第52-53页
    5.2 软件平台第53-55页
        5.2.1 系统架构第53-54页
        5.2.2 功能模块第54-55页
    5.3 数据准备第55-61页
        5.3.1 实地调查第55-56页
        5.3.2 DEM数据第56-59页
            5.3.2.1 DEM数据获取第56页
            5.3.2.2 流域分析第56-59页
        5.3.3 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第59-60页
            5.3.3.1 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第59-60页
            5.3.3.2 CN值空间分布第60页
            5.3.3.3 曼宁糙率系数空间分布第60页
        5.3.4 降雨情景设置第60-61页
    5.4 研究区山洪水文过程分析第61-63页
        5.4.1 流速空间分布分析第61页
        5.4.2 等流时单元分析第61-63页
        5.4.3 水文模拟时间尺度对流域出山口流量过程的影响第63页
    5.5 研究区山洪水文过程动态可视化第63-66页
        5.5.1 山洪水文时空数据组织与存储第63-64页
        5.5.2 基于PSTDM的研究区山洪水文过程动态可视化第64-66页
    5.6 结果讨论第66-67页
    5.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2页
    6.1 研究总结第68-69页
        6.1.1 本研究主要工作第68-69页
        6.1.2 创新点第69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9-72页
参考文献第72-8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4-86页
致谢第86-88页
个人简历第88-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TM影像面向对象的复杂地形区水稻提取规则研究
下一篇:基于RS与GIS的海坛岛土壤侵蚀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