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热泵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2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发展及研究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 第18-20页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任务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高温热泵工质理论循环分析基础 | 第20-32页 |
2.1 中高温热泵工质的要求 | 第20-21页 |
2.2 理论循环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3 理论循环计算工况 | 第22-25页 |
2.3.1 过程指定 | 第22-23页 |
2.3.2 过热度、过冷度的指定 | 第23页 |
2.3.3 冷凝温度的指定 | 第23-24页 |
2.3.4 理论循环计算步骤 | 第24-25页 |
2.4 理论循环计算程序的编制 | 第25-31页 |
2.4.1 refprop软件介绍 | 第26-30页 |
2.4.2 matlab调用refprop工质物性参数 | 第30页 |
2.4.3 通过matlab对理论循环的程序计算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新工质的筛选及变工况循环分析 | 第32-47页 |
3.1 纯工质的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 第33-38页 |
3.1.1 理论循环计算结果 | 第33-37页 |
3.1.2 理论循环性能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37-38页 |
3.1.3 纯工质理论计算结果的总结 | 第38页 |
3.2 混合工质的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 第38-46页 |
3.2.1 混合工质应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3.2.2 混合工质的筛选及提出 | 第40-41页 |
3.2.3 混合工质理论循环性能及分析 | 第41-45页 |
3.2.4 混合工质理论性能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45-46页 |
3.2.5 混合工质理论计算结果的总结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工质在带经济器的热泵机组中的热力过程分析 | 第47-76页 |
4.1 带经济器的热泵机组的循环原理 | 第47-48页 |
4.1.1 经济器的原理 | 第47页 |
4.1.2 经济器对热泵系统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经济器系统的基本型式 | 第48-50页 |
4.2.1 闪发器(Flash-Tank)系统 | 第48-49页 |
4.2.2 过冷器(Sub-Cooler)泵统 | 第49-50页 |
4.2.3 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 第50页 |
4.3 带经济器的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0-62页 |
4.3.1 带补气口的螺杆压缩机模型 | 第50-56页 |
4.3.2 蒸发器、冷凝器、经济器模型 | 第56-57页 |
4.3.3 节流阀模型 | 第57-58页 |
4.3.4 中间补气压力的确定 | 第58-61页 |
4.3.5 中间补气热泵系统的计算流程性能指标 | 第61-62页 |
4.4 热泵系统的模拟 | 第62-67页 |
4.4.1 模拟软件EES的介绍 | 第62-63页 |
4.4.2 各组件数学模型的导入 | 第63-65页 |
4.4.3 系统循环比较分析 | 第65-67页 |
4.5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7-75页 |
4.5.1 试验台介绍 | 第67-70页 |
4.5.2 实验结果与模拟值的对比分析 | 第70-75页 |
4.5.3 模拟情况的总结 | 第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总结 | 第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