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隧道施工及运用监测论文

超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变形控制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1 管棚支护第17-19页
        1.2.2 小导管超前注浆第19页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1.4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第20页
        1.4.1 研究目的第20页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工程概况第22-34页
    2.1 工程简介第22-23页
    2.2 岩土工程条件第23-30页
        2.2.1 地形地貌第23页
        2.2.2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第23-28页
        2.2.3 水文地质概况第28-29页
        2.2.4 地下水、土第29-30页
        2.2.5 不良地质情况及抗震稳定性第30页
    2.3 室内土工试验第30-31页
    2.4 各岩土层(体)工程分析评价第31-33页
        2.4.1 各岩土层(体)工程特性第31-32页
        2.4.2 场地液化土判别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大断面超浅埋暗挖隧道变形与控制机理分析第34-47页
    3.1 隧道施工力学基本原理第34-35页
    3.2 排水固结引起的地面沉降第35-37页
    3.3 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机理及控制第37-40页
        3.3.1 围岩变形规律第37-38页
        3.3.2 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第38页
        3.3.3 围岩的变形控制原则第38-40页
    3.4 隧道施工地面沉降机理分析第40-42页
        3.4.1 施工扰动引起的地面沉降第40-41页
        3.4.2 开挖面掘进引起地面沉降第41-42页
    3.5 施工方法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第42-43页
        3.5.1 不同开挖法沉降控制效果对比分析第42页
        3.5.2 初期支护结构引起的地面沉降第42页
        3.5.3 多跨平顶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第42-43页
    3.6 地表沉降经验法预测第43-44页
    3.7 超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变形控制方法选取第44-46页
        3.7.1 注浆法第44-46页
        3.7.2 管棚支护法第46页
    3.8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超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变形控制方案设计第47-62页
    4.1 土拱效应第47-52页
        4.1.1 管棚支护中的土拱效应第47页
        4.1.2 基本假定第47-48页
        4.1.3 微拱模型分析第48页
        4.1.4 土拱破裂面第48-49页
        4.1.5 管棚几何参数的确定第49-52页
    4.2 管棚设计参数第52-55页
        4.2.1 管棚的间距设计第52-53页
        4.2.2 管棚间距优化设计第53-54页
        4.2.3 管棚间距选择第54-55页
    4.3 参数之间关系推导第55-61页
        4.3.1 管棚截面设计第59-60页
        4.3.2 管棚截面优化设计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不同开挖步序引起的隧道变形预测分析第62-73页
    5.1 ABAQUS数值计算方法简介第62页
    5.2 计算参数选取第62-63页
    5.3 管棚支护下隧道模型的建立第63-66页
        5.3.1 管棚分析模型第63-64页
        5.3.2 隧道开挖过程管棚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4-65页
        5.3.3 基本假定第65-66页
    5.4 不同开挖步序变形预测对比分析第66-71页
        5.4.1 暗挖断面的数值模拟第66-67页
        5.4.2 方案一模拟结果第67-68页
        5.4.3 方案二模拟结果第68-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高温水源热泵工质研究
下一篇:污水厂中烟气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