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内颗粒悬浮流中大颗粒和湍流相互作用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针对颗粒多相流的数值模拟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直接力/虚拟区域法(DF/FD) | 第17-23页 |
| ·发展历史 | 第17页 |
| ·数值方法 | 第17-23页 |
| 第三章 方法验证 | 第23-28页 |
| ·圆管中单相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 | 第23-25页 |
| ·槽道中单相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水平圆管内颗粒悬浮液流的转捩 | 第28-37页 |
| ·计算参数的设置 | 第28-29页 |
| ·临界湍动强度(E_c)的确定 | 第29-34页 |
| ·转捩雷诺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水平圆管内颗粒与湍流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37-43页 |
| ·计算区域和颗粒参数的设置 | 第37页 |
| ·速度统计量分析 | 第37-40页 |
| ·流场分析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水平槽道内颗粒与湍流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43-57页 |
| ·计算参数的设置 | 第43-44页 |
| ·沉降系数λ_v=0的情形 | 第44-49页 |
| ·沉降系数λ_v=0.5的情形 | 第49-53页 |
| ·中等沉降系数的情形 | 第53-54页 |
| ·颗粒数据的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59页 |
| ·总结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