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三、简评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政府回应能力的基本理论:概念、价值与构成 | 第16-22页 |
第一节 政府回应能力界定:一种政府治理能力 | 第16-18页 |
一、政府回应性 | 第16-17页 |
二、政府回应 | 第17页 |
三、政府回应能力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政府回应能力建设的价值:治理能力、权益保障与社会和谐 | 第18-19页 |
一、有助于增强政府治理能力 | 第18页 |
二、有助于维护公民权益 | 第18-19页 |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 第19页 |
第三节 政府回应能力的理论解构:过程与能力 | 第19-22页 |
一、回应过程与回应能力 | 第19-20页 |
二、五种回应能力:从基础能力到评估能力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政府回应能力的五项子能力:一个规范性理论框架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回应能力之基础能力:意识、信息与专业知识 | 第22-23页 |
一、回应意识 | 第22页 |
二、回应中的信息 | 第22-23页 |
三、回应中的专业知识 | 第23页 |
第二节 回应能力之决策能力:议程与政策方案 | 第23-25页 |
一、回应议程设置 | 第24页 |
二、回应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三、回应方案抉择 | 第25页 |
第三节 回应能力之执行能力:原则、过程与手段 | 第25-27页 |
一、政府回应的执行原则:及时、弹性与公开 | 第25-26页 |
二、政府回应的执行过程:准备、实施与协调 | 第26页 |
三、政府回应的执行手段:行政、法律、经济与思想诱导诸方式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回应能力之监控能力:监督与调整 | 第27页 |
一、回应监督 | 第27页 |
二、回应调整 | 第27页 |
第五节 回应能力之评估能力:标准及其实施 | 第27-29页 |
一、回应评估标准设置 | 第28页 |
二、回应评估实施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当前政府回应能力的问题:基于五种子能力的考量 | 第29-34页 |
第一节 当前政府回应乏力问题:以五种子能力为尺度 | 第29-31页 |
一、基础能力不足 | 第29页 |
二、决策科学化程度低 | 第29-30页 |
三、执行中的阻滞与偏差 | 第30页 |
四、监控乏力 | 第30-31页 |
五、评估缺失 | 第31页 |
第二节 当前政府回应乏力成因:意识、制度与实践诸因素 | 第31-34页 |
一、回应意识偏弱 | 第31-32页 |
二、回应制度化水平低下 | 第32页 |
三、回应队伍建设滞后 | 第32-33页 |
四、回应传播平台建设滞后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当前政府回应能力的提升之道:五种子能力的建设 | 第34-41页 |
第一节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 第34-36页 |
一、提高政府回应意识 | 第34-35页 |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 第35页 |
三、开展回应培训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推进决策能力建设 | 第36-37页 |
一、及时设置议程 | 第36页 |
二、科学设计方案 | 第36-37页 |
三、审慎选择方案 | 第37页 |
第三节 强化执行能力建设 | 第37-39页 |
一、严守执行原则 | 第37-38页 |
二、完善执行过程 | 第38页 |
三、创新执行手段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推进监控能力建设 | 第39页 |
一、密切监督 | 第39页 |
二、全程控制 | 第39页 |
第五节 进行评估能力建设 | 第39-41页 |
一、科学设置评估标准 | 第39-40页 |
二、进行回应绩效考核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读研期间成果汇总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