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论文

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问题研究--基于上海三所学校的实证调查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导言第9-13页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概念界定第10-11页
     ·社会转型第10页
     ·流动儿童第10-11页
     ·社会化第11页
   ·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3-18页
   ·理论基础第13-15页
     ·儿童社会化研究的三种理论模型第13-14页
     ·失序与标签:社会化偏差的理论阐释第14-15页
   ·文献综述第15-18页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第15-16页
     ·流动儿童社会化及其偏差问题综述第16-17页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第17-18页
第3章 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表征第18-24页
   ·社会角色混乱第18-19页
   ·价值取向偏离第19-21页
   ·适应能力弱化第21-22页
   ·失范行为增多第22-24页
第4章 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成因分析第24-38页
   ·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逐渐下降第24-29页
     ·家庭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第24-25页
     ·家庭主观环境的不利因素第25-29页
   ·学校的社会化教育普遍缺位第29-32页
     ·学校环境混乱,教学条件差第30页
     ·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第30-31页
     ·学生转学、辍学现象较突出第31-32页
   ·同龄群体的负作用日益凸显第32-34页
     ·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第32-33页
     ·自卫性和排斥性较强第33页
     ·行为规范的非正式性第33-34页
     ·感情纽带单一不稳定第34页
   ·社会环境的多重社会化障碍第34-38页
     ·制度政策的显失公平第34-36页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第36-38页
第5章 促进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具体对策第38-45页
   ·创建良好的家庭社会化环境第38-39页
     ·构建正确的教子观第38-39页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第39页
     ·建立多元的人才观第39页
     ·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第39页
   ·优化学校的社会化教育功能第39-40页
     ·重建和改革学校教育目标和内容,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39-40页
     ·实施学校教育效果的社会评价第40页
     ·争取有利的学校社会化教育环境第40页
   ·发挥同龄群体的社会化作用第40-42页
     ·重视同龄群体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41页
     ·区别对待承载不同文化的流动儿童同龄群体第41页
     ·避免不良同龄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消极影响第41-42页
     ·加强对流动儿童同龄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第42页
     ·多方共同引导流动儿童同龄群体的正向发展第42页
   ·强化政府职责,关爱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第42-43页
     ·尽快将流动儿童纳入公共教育体系第42-43页
     ·改革户籍制度以维护流动儿童的社会权益第43页
   ·加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流动儿童成长的氛围第43-45页
     ·积极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第43页
     ·建设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新模式第43-44页
     ·重视大众传媒的正向社会化价值第44页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支持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附录第50-56页
致谢第56-57页
卷内备考表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C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