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导言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社会转型 | 第10页 |
·流动儿童 | 第10-11页 |
·社会化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儿童社会化研究的三种理论模型 | 第13-14页 |
·失序与标签:社会化偏差的理论阐释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的总体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流动儿童社会化及其偏差问题综述 | 第16-17页 |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7-18页 |
第3章 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表征 | 第18-24页 |
·社会角色混乱 | 第18-19页 |
·价值取向偏离 | 第19-21页 |
·适应能力弱化 | 第21-22页 |
·失范行为增多 | 第22-24页 |
第4章 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成因分析 | 第24-38页 |
·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逐渐下降 | 第24-29页 |
·家庭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 | 第24-25页 |
·家庭主观环境的不利因素 | 第25-29页 |
·学校的社会化教育普遍缺位 | 第29-32页 |
·学校环境混乱,教学条件差 | 第30页 |
·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 第30-31页 |
·学生转学、辍学现象较突出 | 第31-32页 |
·同龄群体的负作用日益凸显 | 第32-34页 |
·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悖 | 第32-33页 |
·自卫性和排斥性较强 | 第33页 |
·行为规范的非正式性 | 第33-34页 |
·感情纽带单一不稳定 | 第34页 |
·社会环境的多重社会化障碍 | 第34-38页 |
·制度政策的显失公平 | 第34-36页 |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 第36-38页 |
第5章 促进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具体对策 | 第38-45页 |
·创建良好的家庭社会化环境 | 第38-39页 |
·构建正确的教子观 | 第38-39页 |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 第39页 |
·建立多元的人才观 | 第39页 |
·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 | 第39页 |
·优化学校的社会化教育功能 | 第39-40页 |
·重建和改革学校教育目标和内容,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 第39-40页 |
·实施学校教育效果的社会评价 | 第40页 |
·争取有利的学校社会化教育环境 | 第40页 |
·发挥同龄群体的社会化作用 | 第40-42页 |
·重视同龄群体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第41页 |
·区别对待承载不同文化的流动儿童同龄群体 | 第41页 |
·避免不良同龄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消极影响 | 第41-42页 |
·加强对流动儿童同龄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 | 第42页 |
·多方共同引导流动儿童同龄群体的正向发展 | 第42页 |
·强化政府职责,关爱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 第42-43页 |
·尽快将流动儿童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 第42-43页 |
·改革户籍制度以维护流动儿童的社会权益 | 第43页 |
·加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流动儿童成长的氛围 | 第43-45页 |
·积极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 | 第43页 |
·建设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新模式 | 第43-44页 |
·重视大众传媒的正向社会化价值 | 第44页 |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支持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