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 立题依据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其生物有效性 | 第14-15页 |
·植物对不同磷源的吸收利用差异 | 第15-16页 |
·无机磷源 | 第15-16页 |
·有机磷源 | 第16页 |
·植物磷素高效吸收特征 | 第16-20页 |
·根际土壤特征 | 第17-18页 |
·根系响应特征 | 第18-20页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磷高效野生大麦对不同磷源吸收利用差异 | 第20-21页 |
·磷高效野生大麦吸收利用植酸态有机磷的根际特征 | 第21页 |
·磷高效野生大麦吸收利用植酸态有机磷的根系响应特征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磷高效野生大麦对不同磷源吸收利用差异 | 第23-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24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4-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生物量和磷素积累量 | 第25-26页 |
·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 | 第26-27页 |
·根际土壤无机磷各组分特征 | 第27-29页 |
·根际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特征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磷高效野生大麦吸收利用植酸态有机磷的根际特征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供试材料 | 第34-35页 |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35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生物量、磷含量和磷素积累量 | 第36-38页 |
·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 | 第38-39页 |
·根际土壤有机磷组分特征 | 第39-40页 |
·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磷高效野生大麦吸收利用植酸态有机磷的根系响应特征 | 第44-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供试材料 | 第44-45页 |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45页 |
·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45-46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生物量和磷素积累量 | 第46-48页 |
·根系形态特征 | 第48-51页 |
·根系生理特征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