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 ·环糊精概述 | 第9-10页 |
| ·环糊精与客体间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10-15页 |
| ·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 | 第10-11页 |
| ·环糊精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11-15页 |
| ·环糊精衍生物 | 第15-21页 |
| ·小分子环糊精衍生物 | 第15-17页 |
| ·环糊精改性高聚物(CDP) | 第17-21页 |
| ·基于环糊精包合作用的网络结构的形成 | 第21-25页 |
| ·链状大分子组装 | 第21-24页 |
| ·分子管道法组装 | 第24-25页 |
| ·环糊精的应用及前景 | 第25-2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6-28页 |
| 第2章 β-环糊精改性聚丙烯酸及丹磺酰基改性聚丙烯酸的合成 | 第28-38页 |
| ·研究背景 | 第28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 ·β-环糊精改性聚丙烯酸的合成 | 第29-31页 |
| ·六位单磺酰化β-CD(β-CD-6-OTs)的合成 | 第29-30页 |
| ·六位单胺化β-CD(β-CD-6-EDA)的合成及纯化 | 第30-31页 |
| ·β-环糊精改性的聚丙烯酸(PAAβ-CDen)的合成 | 第31页 |
| ·丹磺酰基改性聚丙烯酸的合成 | 第31-33页 |
| ·1-丹磺酰基乙二胺的合成 | 第32页 |
| ·丹磺酰基改性聚丙烯酸(PAADSen)的合成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 ·β-CD-6-OTs的表征结果 | 第33-34页 |
| ·β-CD-6-EDA的表征结果 | 第34-35页 |
| ·PAAβ-CDen的表征结果 | 第35-36页 |
| ·1-丹磺酰基乙二胺的表征结果 | 第36页 |
| ·PAADSen的表征结果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环糊精与丹酰胺及丹磺酰基改性聚丙烯酸间包合作用 | 第38-56页 |
| ·研究背景 | 第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 ·样品配制及测试 | 第38页 |
| ·结合常数的计算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4页 |
| ·不同环糊精(α-,β-,γ-CD)对DNSA的荧光增敏作用 | 第39-40页 |
| ·不同环糊精(α-,β-,γ-CD)与DNSA间结合常数测定及对比 | 第40-45页 |
| ·不同环糊精与PAADSen间结合常数测定及对比 | 第45-48页 |
| ·PAA链对环糊精包合性能影响的讨论 | 第48-49页 |
| ·溶液极性和离子强度对β-CD与丹磺酰基间包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基于β-CD/丹磺酰基包合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 | 第56-62页 |
| ·研究背景 | 第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6页 |
| ·样品配制方法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 ·网络结构的流变学研究 | 第57-58页 |
| ·β-CDen/DSen摩尔比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紫外-可见光法定量测定改性高聚物间交联强度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2-64页 |
| ·全文结论 | 第62页 |
| ·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