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一 前言 | 第10-16页 |
| 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3 国内外研究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 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二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 第16-25页 |
| 1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初步探索(1950-1983) | 第16-19页 |
|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土地责任制 | 第16-17页 |
|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背景 | 第17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 第17-19页 |
| 2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持续完善(1983-1993) | 第19-21页 |
| ·承包期延长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 ·15年承包期的确立 | 第20页 |
| ·30年承包期的过渡 | 第20-21页 |
| 3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发展(1993-2014) | 第21-25页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持续发展 | 第21-22页 |
|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发展新形势 | 第22-25页 |
| 三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与调整的成效及问题 | 第25-41页 |
| 1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取得的巨大成效 | 第25-34页 |
| ·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 | 第25-27页 |
| ·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 第27-29页 |
| ·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29-30页 |
| ·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 第30-31页 |
| ·提升了农民土地流转意愿 | 第31-34页 |
| 2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41页 |
| ·农民弱势地位得不到改善 | 第34-35页 |
| ·“非农化”现象日益严重 | 第35-37页 |
| ·城乡二元体制枷锁的束缚 | 第37-38页 |
| ·土地流转难以实现 | 第38-41页 |
| 四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与调整的原因分析 | 第41-55页 |
| 1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与调整的制度性原因 | 第41-47页 |
|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保证 | 第41-43页 |
| ·产权制度持续完善的结果 | 第43-45页 |
| ·生产模式改进的持续推动 | 第45-47页 |
| 2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与调整的经济性原因 | 第47-51页 |
| ·实现农民经济利益的必然结果 | 第47-48页 |
|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48-50页 |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 第50-51页 |
| 3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与调整的政治性原因 | 第51-55页 |
| ·实现政治局势稳定的需要 | 第51-52页 |
| ·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 第52-53页 |
| ·“三农”问题的突出反映 | 第53-55页 |
| 五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形成与调整的规律性认识 | 第55-71页 |
| 1 形成与调整的经济规律 | 第55-59页 |
| ·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 | 第55-58页 |
| ·经济发展是主要目标 | 第58-59页 |
| 2 形成与调整的政策规律 | 第59-62页 |
| ·渐进性与创新性并重 | 第59-61页 |
| ·群众利益为出发点 | 第61-62页 |
| 3 形成与调整的体制规律 | 第62-64页 |
| ·围绕党的政治路线 | 第62-63页 |
| ·政治体制改革是政策改革的必要条件 | 第63-64页 |
| 4 形成与调整的合作规律 | 第64-71页 |
| ·多方博弈共同发展 | 第64-68页 |
| ·市场成为土地流转主体 | 第68-71页 |
| 六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71-75页 |
| 1 从“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过渡 | 第71-73页 |
| ·农地使用情况必须监管到位 | 第71-72页 |
| ·城乡“二元制”改革成为土改发展重点 | 第72-73页 |
| 2 农村土地流转未来发展方向 | 第73-75页 |
| 结束语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