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息论论文--信号检测与估计论文

基于非均匀采样的信号频谱检测和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常用符号第1-11页
缩略词第11-13页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0页
   ·数据非均匀采样的需求和意义第17页
   ·稀疏多带信号非均匀采样数据处理中的主要问题第17-23页
     ·稀疏多带信号非均匀采样数据的处理技术概述第18-21页
     ·非均匀采样数据处理中的主要问题第21-23页
   ·本文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23-27页
     ·基于非均匀采样的频谱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第23-24页
     ·基于非均匀采样的频率估计技术研究现状第24-25页
     ·基于非均匀采样的多分量chirp信号参数估计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5-27页
     ·复杂噪声中非均匀采样数据参数估计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7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二章 稀疏多带信号非均匀采样数据频谱检测技术第30-46页
   ·引言第30-31页
   ·稀疏多带信号非均匀采样数据处理的问题描述第31-34页
     ·非均匀采样数据的频域分析第31-32页
     ·稀疏多带信号的频率支撑集求解第32-34页
   ·基于MUSIC-like方法和改进AIC准则的频谱检测算法第34-40页
     ·MUSIC-like方法及其局限性第34-38页
     ·改进的AIC准则第38-39页
     ·分辨能力分析第39-40页
   ·仿真实验第40-44页
     ·仿真示例第41-42页
     ·含噪情况下的算法性能对比第42-43页
     ·采样通道数目变化时算法性能对比第43页
     ·算法分辨能力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多载频信号非均匀采样数据频率估计技术第46-66页
   ·引言第46-47页
   ·信号模型及其频域稀疏性约束第47-50页
     ·信号模型第47-48页
     ·频域稀疏性约束第48-50页
   ·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和字典优化的频率估计算法第50-56页
     ·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及其字典失配问题第50-53页
     ·字典优化第53-55页
     ·算法流程第55-56页
   ·算法性能分析第56-58页
   ·仿真实验第58-64页
     ·仿真示例第59-60页
     ·含噪情况下的算法性能对比第60页
     ·观测数据数目变化时的算法性能对比第60-61页
     ·信号频率分量数目变化时的算法性能对比第61-62页
     ·非均匀采样模式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多分量chirp信号非均匀采样数据参数估计技术第66-91页
   ·引言第66-67页
   ·信号模型及理论背景第67-76页
     ·信号模型第67-68页
     ·贝叶斯模型第68-71页
     ·理论背景第71-76页
   ·基于改进的离散Chirp-Fourier变换和自适应重要性采样的参数估计方法第76-83页
     ·基于改进的离散Chirp-Fourier变换方法的重要性函数选择第76-78页
     ·基于自适应重要性采样方法的重要性函数更新第78-80页
     ·模型选择方法第80-82页
     ·算法流程第82-83页
   ·仿真实验第83-89页
     ·仿真示例第84-86页
     ·MDCFT-AIS方法对模型阶数的估计性能第86页
     ·MDCFT-AIS方法的收敛性第86-87页
     ·MDCFT-AIS方法的参数估计性能第87-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五章复杂噪声背景中非均匀采样数据的参数估计方法第91-113页
   ·引言第91-92页
   ·非均匀噪声中多载频信号的数学模型第92-93页
   ·基于改进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的频率估计方法第93-99页
     ·非均匀噪声中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频率估计方法第93-94页
     ·功率谱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第94-95页
     ·噪声协方差矩阵的估计方法第95页
     ·方法流程第95-96页
     ·仿真实验第96-99页
   ·色噪声中多分量chirp信号的信号模型第99-101页
   ·基于改进的离散Chirp-Fourier变换和自适应重要性采样的参数估计方法第101-111页
     ·参数估计方法第102-105页
     ·方法流程第105页
     ·仿真实验第105-108页
     ·MDCFT-AIS方法的进一步推广第108-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5页
   ·本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第113页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6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6-127页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达关联成像技术研究
下一篇:面向参数估计的认知雷达自适应发射波形优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