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钾矿区不同生境可培养矿物风化细菌风化矿物效应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26页
 第一节 细菌与矿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2-18页
  1 矿物风化方式第12-14页
  2 矿物对细菌的作用第14-15页
  3 细菌风化矿物的机制第15-16页
  4 细菌风化矿物的能力第16-17页
  5 风化矿物相关功能基因和蛋白的挖掘第17-18页
 第二节 不同生境细菌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8-25页
  1 细菌多样性研究内容第19-20页
  2 细菌多样性研究方法第20-24页
  3 细菌多样性影响因素第24-25页
  4 矿物风化细菌的分布第25页
 第三节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5-26页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第26-116页
 第一章 不同风化程度样品中可培养矿物风化细菌对矿物风化作用及其种群结构研究第26-62页
  1 材料第26-28页
   ·样品来源第26页
   ·培养基第26页
   ·主要试剂第26-28页
  2 方法第28-31页
   ·样品理化性质测定第28-29页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第29-30页
   ·菌株产铁载体的半定量分析第30页
   ·供试矿物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处理第30页
   ·样品中矿物风化细菌的筛选第30页
   ·矿物风化细菌的鉴定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59页
   ·样品的理化性质第31-36页
   ·样品中可培养细菌计数及分离到的数目第36页
   ·样品中细菌产铁载体能力第36-37页
   ·不同样品中细菌对矿物的风化结果第37-54页
   ·样品中菌株产酸能力第54-56页
   ·样品中矿物风化细菌的鉴定第56-58页
   ·样品中芽孢杆菌风化矿物能力比较第58-59页
  4 讨论第59-61页
  5 小结第61-62页
 第二章 野青茅样品中可培养矿物风化细菌对矿物风化作用及其种群结构的研究第62-92页
  1 材料第62页
   ·样品来源第62页
   ·培养基第62页
   ·主要试剂第62页
  2 方法第62-63页
   ·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理化性质的测定第62页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第62-63页
   ·菌株产铁载体的半定量分析第63页
   ·供试矿物钾长石和黑云母的处理第63页
   ·样品中矿物风化细菌的筛选第63页
   ·矿物风化细菌的鉴定第6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3-90页
   ·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理化性质第63-67页
   ·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计数及分离到的数目第67页
   ·样品中细菌产铁载体能力第67页
   ·样品中细菌对矿物的风化结果第67-82页
   ·样品中细菌产酸能力第82-83页
   ·风化矿物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第83-86页
   ·样品中矿物风化细菌的鉴定第86-89页
   ·样品中芽孢杆菌风化矿物能力比较第89-90页
  4 讨论第90-91页
  5 小结第91-92页
 第三章 细菌风化钾长石的效果及其机制研究第92-104页
  1 材料第92页
   ·菌株来源第92页
   ·培养基第92页
   ·供试矿物第92页
  2 方法第92-93页
   ·供试菌株对钾长石的动态风化试验第92-93页
   ·测定方法第9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3-102页
   ·高效菌株的选取第93页
   ·发酵液中细菌数量的变化第93-94页
   ·发酵液pH的变化第94-95页
   ·细菌溶出元素的动态变化第95-102页
  4 讨论第102-103页
  5 小结第103-104页
 第四章 矿物风化细菌Z29的分类地位研究第104-116页
  1 材料第104-105页
   ·菌株第104页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第104-105页
  2 方法第105-108页
   ·菌株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性质第105页
   ·Biolog GN2微平板分析第105页
   ·API鉴定系统分析第105-106页
   ·菌株脂肪酸成分的测定第106页
   ·菌株醌型的分析第106页
   ·菌株极性脂的测定第106页
   ·菌株多胺的测定第106-107页
   ·菌株系统进化分析第107页
   ·菌株G+C mol%的测定第107页
   ·菌株DNA-DNA杂交的测定第107-10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8-115页
   ·菌株的菌体形态第108页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第108-110页
   ·菌株的脂肪酸成分第110-111页
   ·菌株的醌型第111页
   ·菌株的极性脂组成第111-112页
   ·菌株的多胺类型第112-113页
   ·菌株的系统进化地位第113-114页
   ·菌株的G+C mol%含量第114页
   ·菌株DNA-DNA同源性第114-115页
  4 讨论第115页
  5 小结第115-116页
全文总结第116-118页
研究展望第118-120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120-122页
附录第122-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2页
致谢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杆菌介导的ZmABA2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紫色杆菌素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VioD蛋白结构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