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静电纺丝 | 第14-16页 |
| ·静电纺丝原理 | 第14-15页 |
| ·影响纺丝性能参数 | 第15页 |
|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应用 | 第15-16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 | 第16-18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概况 | 第16-17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 ·酶的固定化 | 第18-21页 |
| ·酶固定化方法 | 第18-19页 |
| ·酶固定化载体 | 第19-21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 | 第24-32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 ·试剂的纯化 | 第25-26页 |
| ·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共聚物的合成 | 第26页 |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 ·转化率的测试 | 第26页 |
| ·特性粘数的测定 | 第26-27页 |
| ·分子量测定 | 第27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28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共聚物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32-41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纺丝液的配置及性质测定 | 第32-33页 |
| ·静电纺丝的方法 | 第33页 |
| ·纤维的形貌与直径测试 | 第33-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 ·纺丝液的性质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纺丝电压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纺丝液流速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接受距离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P(MA-AA)/羽毛多肽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质 | 第41-51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3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 ·羽毛多肽的制备 | 第43页 |
| ·纺丝液的配置及性质的测定 | 第43页 |
| ·静电纺丝的方法 | 第43页 |
| ·纤维的形貌与直径测试 | 第43-44页 |
| ·红外光谱测定 | 第44页 |
| ·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测试 | 第44页 |
| ·接触角测试 | 第44页 |
| ·牛血清蛋白的吸附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 ·羽毛多肽含量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 ·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 第47-48页 |
| ·纳米纤维膜的亲水性能 | 第48-49页 |
| ·牛血清蛋白的吸附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纳米纤维的酶固定化 | 第51-70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7页 |
|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固定化 | 第52-54页 |
| ·固定化酶的表征 | 第54页 |
| ·HRP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4-55页 |
| ·固定化酶的载酶量的计算 | 第55页 |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55页 |
| ·固定化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5-56页 |
| ·固定化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56页 |
|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 ·HRP固定化的影响因素 | 第57-61页 |
| ·碳二亚胺浓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羽毛多肽含量的影响 | 第58页 |
| ·戊二醛浓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酶液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 ·酶液pH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固定化酶的形貌表征 | 第61页 |
| ·固定化酶的红外光谱 | 第61-63页 |
| ·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 | 第63-64页 |
| ·固定化酶的最适催化pH和温度 | 第64-65页 |
| ·催化反应最适pH | 第64-65页 |
| ·催化反应最适温度 | 第65页 |
|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 第65-68页 |
| ·热稳定性 | 第65-66页 |
| ·储存稳定性 | 第66-67页 |
| ·重复使用性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 ·主要结论 | 第70-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目录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