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对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 第14-15页 |
| ·产业承接力的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 ·可能创新点 | 第20-21页 |
| 2.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区域分工理论 | 第21-22页 |
| ·产业转移理论 | 第22-23页 |
| ·产业承接力理论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河北省各市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 第26-39页 |
| ·北京市与河北省的梯度分析 | 第26-30页 |
| ·经济梯度 | 第26-29页 |
| ·要素梯度 | 第29-30页 |
| ·河北省各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 | 第30-35页 |
| ·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速 | 第30-31页 |
| ·三次产业结构 | 第31-32页 |
| ·工业发展水平 | 第32-33页 |
| ·消费需求水平 | 第33-34页 |
| ·对外经济发展 | 第34-35页 |
| ·河北省各市承接北京产业的优势 | 第35-38页 |
| ·地理区位 | 第35页 |
| ·交通优势 | 第35-36页 |
| ·产业优势 | 第36-37页 |
| ·政策优势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5页 |
|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和原则 | 第39-40页 |
| ·选取方法 | 第39页 |
| ·选取原则 | 第39-40页 |
| ·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 | 第40-44页 |
| ·产业吸引力指标 | 第42页 |
| ·产业支撑力指标 | 第42-43页 |
| ·产业可持续发展力指标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5.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45-62页 |
| ·实证分析 | 第45-54页 |
| ·数据来源 | 第45页 |
| ·评价方法 | 第45-49页 |
| ·实证分析过程 | 第49-54页 |
| ·结果讨论 | 第54-60页 |
| ·产业综合承接力 | 第54-56页 |
| ·产业承接力第一主因子 | 第56-58页 |
| ·产业承接力第二主因子 | 第58-59页 |
| ·产业承接力第三主因子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6. 增强河北省各市对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对策 | 第62-70页 |
| ·环京津核心功能区主要城市 | 第62-64页 |
| ·廊坊市 | 第62-63页 |
| ·保定市 | 第63-64页 |
| ·沿海率先发展区主要城市 | 第64-66页 |
| ·唐山市 | 第64-65页 |
| ·沧州市 | 第65页 |
| ·秦皇岛市 | 第65-66页 |
| ·冀中南功能拓展区主要城市 | 第66-68页 |
| ·石家庄市 | 第66页 |
| ·邯郸市 | 第66-67页 |
| ·邢台市 | 第67-68页 |
| ·衡水市 | 第68页 |
| ·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主要城市 | 第68-69页 |
| ·张家口市 | 第68-69页 |
| ·承德市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7.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总结 | 第70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