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工艺 | 第12-15页 |
| ·Tops(?)e公司TREMP~(TM)技术 | 第12页 |
| ·Davy公司CRG技术 | 第12-13页 |
| ·Lurgi公司甲烷化技术 | 第13-14页 |
| ·均温甲烷化技术 | 第14页 |
| ·无循环甲烷化工艺 | 第14-15页 |
| ·CO甲烷化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CO甲烷化反应动力学 | 第16-19页 |
| ·扩散-反应模型 | 第19-20页 |
| ·固定床热传导 | 第20-22页 |
| ·异形催化剂的应用 | 第22-25页 |
| 第3章 薄壁多通孔甲烷化催化剂形状系数的测定 | 第25-30页 |
| ·概述 | 第25页 |
| ·形状系数和当量直径的测定原理 | 第25-26页 |
| ·形状系数的定义 | 第25-26页 |
| ·测定原理 | 第26页 |
| ·实验装置和流程 | 第26-27页 |
| ·规整圆柱颗粒形状系数测定 | 第27-28页 |
| ·规整圆柱颗粒床层压降测量 | 第27页 |
| ·规整圆柱颗粒形状系数的计算 | 第27-28页 |
| ·薄壁多通孔颗粒形状系数测定 | 第28-29页 |
| ·薄壁多通孔颗粒床层压降测量 | 第28页 |
| ·薄壁多通孔颗粒床层空隙率测定 | 第28页 |
| ·薄壁多通孔颗粒形状系数的计算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镍基甲烷化催化剂本征动力学 | 第30-43页 |
| ·概述 | 第30页 |
| ·催化剂制备 | 第30-31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4页 |
| ·仪器标定 | 第31页 |
| ·催化剂装填 | 第31-32页 |
| ·催化剂还原 | 第32页 |
| ·反应装置和流程 | 第32-33页 |
|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33-34页 |
| ·操作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36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 ·H_2/CO对反应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反应动力学 | 第36-41页 |
| ·消除内扩散和外扩散 | 第36页 |
| ·动力学实验数据 | 第36-38页 |
| ·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 ·参数估值与模型检验 | 第39-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5章 薄壁多通孔催化剂颗粒扩散-反应模型 | 第43-56页 |
| ·概述 | 第43页 |
| ·扩散-反应模型的建立 | 第43-48页 |
| ·模型方程 | 第44-46页 |
| ·模型求解 | 第46-48页 |
| ·宏观动力学实验数据 | 第48-51页 |
| ·实验条件 | 第48页 |
| ·实验流程 | 第48-49页 |
| ·实验步骤 | 第49页 |
| ·数据处理 | 第49-51页 |
| ·内扩散效率因子 | 第51-53页 |
| ·操作条件对内扩散效率因子的影响 | 第53-55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压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6章 气体流动状态下多通孔颗粒传热研究 | 第56-68页 |
| ·概述 | 第56页 |
| ·实验流程 | 第56-58页 |
| ·实验数据 | 第58-60页 |
| ·固定床传热数学模型 | 第60-64页 |
| ·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 ·模型求解 | 第62-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 ·传热参数的关联 | 第64-65页 |
| ·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