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情况 | 第14-15页 |
| ·我国安全生产行业监管现状 | 第15-16页 |
| ·我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建立、发展与现状 | 第16-17页 |
| ·属地政府与安全生产监管 | 第17页 |
| ·国外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 ·近邻日本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的模式 | 第17页 |
| ·西方发达国家在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 第17-19页 |
|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 第19页 |
| ·文献评析 | 第19-21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1-24页 |
| ·二手资料研究法 | 第21页 |
| ·访谈法 | 第21页 |
| ·案例研究法 | 第21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 ·样本和程序 | 第21-22页 |
| ·测量 | 第22页 |
| ·参与观察法 | 第22页 |
| ·博弈分析法 | 第22-24页 |
| 第4章 综合治理联动机制的案例研究 | 第24-32页 |
| ·典型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经验 | 第24-27页 |
| ·“以真心换真心” | 第24-25页 |
| ·“骨干员工铸成安全铁门” | 第25-26页 |
| ·“领导重视决定一切” | 第26页 |
| ·“经营服从于安全” | 第26-27页 |
| ·典型街镇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的经验及模式探究 | 第27-29页 |
| ·安全生产合作组织成员单位的互查机制 | 第27-28页 |
|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能监管模式 | 第28页 |
| ·“以评促建”的国际安全社区 | 第28-29页 |
| ·行业监管中的典型经验 | 第29-30页 |
| ·“分级管理” | 第29页 |
| ·“盯住重点” | 第29-30页 |
| ·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联动模式构建 | 第30页 |
| ·阻碍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联动的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第5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托行政执法的“来龙去脉” | 第32-38页 |
| ·背景分析 | 第32页 |
| ·前期准备 | 第32-33页 |
| ·与街镇签订《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委托书》 | 第32-33页 |
| ·机构和人员配备到位 | 第33页 |
| ·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 第33页 |
| ·预期效果 | 第33-34页 |
| ·加大安全监察的执法力度 | 第33页 |
| ·提高街镇执法的威信 | 第33-34页 |
| ·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队伍 | 第34页 |
| ·有效地维护了区域的安全与稳定 | 第34页 |
| ·面临的问题 | 第34-36页 |
| ·一套人马,多块牌子 | 第34页 |
| ·执法人员流动性大,积极性不高 | 第34-35页 |
| ·基层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 第35页 |
| ·街镇执法设备配备不足 | 第35页 |
| ·属地监管和行业监管间有空白地带 | 第35页 |
| ·委托执法的效果与目的有一定的差距 | 第35-36页 |
| ·可能的办法 | 第36-38页 |
| ·将委托执法纳入到责任人考核体系中 | 第36页 |
| ·设立岗位专项津贴,减少岗位流动性 | 第36-37页 |
| ·加大业务培训和指导 | 第37-38页 |
| 第6章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信任机制研究 | 第38-43页 |
| ·研究假设及模型 | 第38-39页 |
| ·数据分析 | 第39-43页 |
| ·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 ·跨层次中介效应检验 | 第40-43页 |
| 第7章 安全生产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43-47页 |
| ·博弈过程分析 | 第43页 |
| ·以往模型述评 | 第43-44页 |
| ·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第44-46页 |
| ·政策启示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