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会中网络人际信任的形成--基于一个微博团购群的质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一、信任 | 第10-11页 |
二、网络人际信任 | 第11-12页 |
三、微博团购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网络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6-18页 |
一、网络时空中的微博团购群——吉登斯的信任论 | 第16-17页 |
二、微博团购群形成的主观定义——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 第17页 |
三、微博团购的多样信任——米斯兹塔尔的三种信任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资料质性分析 | 第19-21页 |
第四章 微博团购群形成过程的理论建构 | 第21-26页 |
第一节 微博团购群形成的三个阶段 | 第21-23页 |
一、角色塑造——微博团购群形成初期的角色动力 | 第21页 |
二、角色入场——微博团购群形成中期的符号动力 | 第21-22页 |
三、角色扮演——微博团购群形成后期的期望动力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微博团购群形成的多种策略 | 第23-26页 |
一、空间美化和关注投射 | 第23-24页 |
二、符号修饰 | 第24-25页 |
三、虚拟身份 | 第25-26页 |
第五章 微博团购过程中网络人际信任的形成机制 | 第26-30页 |
第一节 主体层面的机制 | 第26-27页 |
一、偏离信任的体制——预设性信任的催化 | 第26页 |
二、特殊的相似点——价值性特制的表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客体层面的机制 | 第27-28页 |
一、更优的指数——技术性吸引受众 | 第27-28页 |
二、人性化组织——目标性管理手段 | 第28页 |
第三节 交互层面的机制 | 第28-30页 |
一、互惠的经历——工具性特质的表征 | 第28-29页 |
二、第三方他人——情感性社会支持 | 第29-30页 |
第六章 团购双方达成信任关系的互动过程 | 第30-42页 |
第一节 微博团购过程中网络人际信任形成的整体模型 | 第30-34页 |
一、“相见恨晚”:信任发展的渐进趋势 | 第31-32页 |
二、“迂回前行”:信任发展的波动趋势 | 第32-33页 |
三、“渐行渐远”:信任发展的渐止趋势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初始信任阶段 | 第34-36页 |
一、初始信任的互动表征:身份与角色的融合 | 第34-35页 |
(一)联结 | 第34页 |
(二)接纳 | 第34-35页 |
二、初始信任的类型:热情式信任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持续信任阶段 | 第36-42页 |
一、关键背景:集聚与抽离 | 第36页 |
二、持续信任的互动表征:危机应对的方式 | 第36-40页 |
(一)“团员”:危机合理化 | 第38-39页 |
(二)“团长”:危机解决 | 第39-40页 |
三、持续信任的类型:惯习式信任和策略式信任 | 第40-4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一、微博团购群形成过程的理论建构 | 第42页 |
二、微博团购过程中网络人际信任的形成机制 | 第42页 |
三、团购双方达成信任关系的互动过程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43-45页 |
一、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真实是信任之源 | 第43-44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一)访谈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受限 | 第44页 |
(二)访谈技巧的训练不足 | 第44页 |
(三)研究模型的呈现与理论分析拟合度偏零散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