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地下水库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基本特征 | 第13-27页 |
·岩溶发育 | 第13-14页 |
·岩溶发育条件及特征 | 第13页 |
·灰岩地区 | 第13页 |
·白云岩地区 | 第13-14页 |
·岩溶地下水系统 | 第14-17页 |
·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 第14-15页 |
·集中排泄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分散排泄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岩溶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的特征及原理 | 第17-19页 |
·调蓄功能概念 | 第17-18页 |
·调蓄功能原理 | 第18页 |
·调蓄功能特征 | 第18-19页 |
·岩溶地下水系统调蓄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7页 |
·调蓄功能影响因素 | 第19页 |
·系统补给能力 | 第19-22页 |
·系统蓄水能力 | 第22-24页 |
·系统给水能力 | 第24-27页 |
3 调蓄功能评价模型建立 | 第27-42页 |
·构建评价模型基本思路 | 第27页 |
·构建评价因子体系 | 第27-35页 |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 第27-28页 |
·评价因子选取 | 第28-29页 |
·权重值确定方法选择 | 第29-30页 |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30-32页 |
·因子权重值计算 | 第32-35页 |
·因子的评分体系 | 第35-40页 |
·系统补给能力 | 第35-37页 |
·系统蓄水能力 | 第37-39页 |
·系统给水能力 | 第39-40页 |
·综合计算数学方法 | 第40-42页 |
·加权线性和法 | 第40页 |
·乘法合成法 | 第40页 |
·加乘混合合成法 | 第40-42页 |
4 调蓄功能等级标准确定 | 第42-54页 |
·标准确定方法 | 第42页 |
·研究思路 | 第42页 |
·值域确定方法 | 第42页 |
·海龙坝地下水系统 | 第42-4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2-43页 |
·蓄水构造基本特征 | 第43-44页 |
·调蓄能力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道真上坝地下河系统 | 第45-4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5-46页 |
·地下河基本特征 | 第46-48页 |
·调蓄能力综合评价 | 第48-49页 |
·交椅山岩溶地下水系统 | 第49-5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9-50页 |
·地下河基本特征 | 第50-51页 |
·调蓄能力综合评价 | 第51-52页 |
·等级值域确定 | 第52-54页 |
5 模型检验 | 第54-58页 |
·工程实例选取 | 第54页 |
·汪家大井岩溶泉 | 第54-57页 |
·概况 | 第54页 |
·气象水文 | 第54页 |
·地质地貌特征 | 第54-5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5-56页 |
·调蓄能力综合评价 | 第56-57页 |
·检验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
参加科研项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