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注释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3页 |
·高校社会服务的转变 | 第13-15页 |
·高校社会服务的模式 | 第15-18页 |
·高校社会服务的管理 | 第18-23页 |
·相关文献评述 | 第2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知识集成中心 | 第23-24页 |
·产业技术研究院 | 第24页 |
·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 | 第24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江苏高校社会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制约 | 第27-40页 |
·江苏高校社会服务的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江苏高校社会服务概况 | 第27-29页 |
·江苏高校社会服务的发展 | 第29-31页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高校R&D绩效的制约机制分析 | 第31-37页 |
·基于时滞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基于时滞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改进 | 第32-34页 |
·基于时滞的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高校R&D绩效分析 | 第34-37页 |
·江苏高校社会服务的绩效制约分析 | 第37-39页 |
·江苏高校R&D成果转化的制约分析 | 第37-38页 |
·江苏高校关键影响因素的制约机制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江苏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网络型社会服务模式构建 | 第40-52页 |
·江苏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现状 | 第40-42页 |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网络型社会服务模式整体架构 | 第42-47页 |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定位 | 第42-43页 |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主体间关系 | 第43-44页 |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特点 | 第44-45页 |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模式架构 | 第45-47页 |
·江苏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团队矩阵式组织管理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江苏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主体网络型知识交流 | 第52-75页 |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主体的知识交流特点 | 第52-54页 |
·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主体网络型知识交流模式 | 第54-61页 |
·创新主体网络型知识交流构架 | 第55-56页 |
·网络型知识交流分析思路 | 第56-58页 |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知识交流优化 | 第58-61页 |
·江苏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网络型知识交流管理案例分析 | 第61-74页 |
·现状分析 | 第61-62页 |
·知识交流优化 | 第6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利益分配 | 第75-85页 |
·高校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项目的运行特点 | 第75-77页 |
·Shapley值法利益分配方法 | 第77-79页 |
·经典Shapley值法 | 第77-78页 |
·经典Shapley值法的不足 | 第78-79页 |
·基于多阶段影响因素的Shapley值法改进 | 第79-82页 |
·基于多阶段影响因素的Shapley值法改进方法 | 第79-81页 |
·基于多阶段影响因素的Shapley值法利益分配机制 | 第81-82页 |
·案例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