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水文学论文

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四种典型林分的生态水文特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2页
   ·引言第19-29页
     ·研究背景第19-2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0-29页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关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第2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32-41页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32-34页
     ·六盘山试验区自然概况第32-33页
     ·研究区概况第33-34页
   ·研究方法第34-40页
     ·试验设计第34页
     ·样地调查第34页
     ·气象因子测定第34页
     ·林分结构因子的测定第34-37页
     ·林分水文过程的测定第37-40页
   ·数据整理与分析第40-41页
第三章 典型林分的植被结构特征第41-50页
   ·典型林分调查样地的基本特征第41-44页
   ·林下草本植被特征第44-46页
     ·林下草本植被的高度和盖度第44页
     ·林下草本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第44-46页
   ·典型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第46-48页
     ·不同林分总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变化第46-47页
     ·典型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的动态变化第47-48页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典型林分的冠层水文特征第50-66页
   ·研究期间的降雨特征第50-53页
   ·典型林分的冠层水文特征第53-64页
     ·典型林分树干茎流的分析第53-58页
     ·典型林分冠层截留的分析第58-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典型林分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特征和林下草本+土壤蒸散动态特征第66-75页
   ·枯落物贮存量的比较分析第66-69页
   ·枯落物持水性能比较分析第69-70页
     ·枯落物持水能力的比较分析第69-70页
     ·枯落物拦蓄量的比较分析第70页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模型回归与建立第70-71页
   ·林下草本+土壤蒸散动态特征第71-73页
     ·典型林分林下蒸散的比较第72页
     ·叶面积指数与林下蒸散量的量化关系第72-73页
   ·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典型林分土壤的生态水文特征的研究第75-85页
   ·土壤物理特征的比较第75-77页
   ·土壤水文功能的比较分析第77-82页
     ·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第77-79页
     ·土壤的持水性能第79-81页
     ·土壤的蓄水性能第81页
     ·土壤的渗透性能第81-82页
   ·土壤渗透性能与土壤孔隙度的关系第82-83页
   ·小结第83-85页
第七章 典型林分生态水文功能的评价第85-99页
   ·生态水文功能评价层次体系的建立第85-86页
   ·构造判断矩阵以及层次排序和一次性检验第86-89页
   ·林冠层生态水文功能的评价第89-90页
   ·枯落物层生态水文功能的评价第90-93页
   ·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的评价第93页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功能的评价第93-97页
   ·小结第97-99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99-108页
   ·结论第99-103页
     ·典型林分结构特征第99页
     ·典型林分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第99页
     ·典型林分冠层截留特征第99-100页
     ·典型林分冠层截留模拟第100页
     ·典型林分枯落物持水特征第100-101页
     ·典型林分林下日蒸散量特征第101页
     ·典型林分土壤生态水文特征第101-102页
     ·典型林分生态水文功能评价第102-103页
   ·讨论第103-107页
     ·典型林分内草本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第103页
     ·林分垂直结构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第103-105页
     ·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对比分析第105页
     ·典型林分土壤水文效应的分析第105-106页
     ·典型林分的生态水文功能的评价第106-107页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0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绿道工程效益评估
下一篇:巨桉WOX家族功能初步分析与Ces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