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绿道工程效益评估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 图目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6-18页 |
|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0-30页 |
| ·研究区域概括 | 第20-21页 |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1页 |
| ·评估方法 | 第21页 |
| ·评估构架 | 第21-22页 |
| ·评估指标的量化与描述 | 第22-25页 |
| ·生态效益 | 第22页 |
| ·环境效益 | 第22-23页 |
| ·社会效益 | 第23-25页 |
| ·经济效益 | 第25页 |
| ·调研过程 | 第25-28页 |
| ·调研数据 | 第28-30页 |
| ·问卷调查样本 | 第28页 |
| ·访谈数据 | 第28页 |
| ·观察日志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30-65页 |
| ·生态效益 | 第30-36页 |
| ·改变交通出行方式,减少尾气排放 | 第30-31页 |
|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负离子含量 | 第31-33页 |
| ·调节温度与湿度,缓解热岛效应 | 第33页 |
| ·滞尘降尘,提高空气透明度 | 第33-34页 |
| ·吸收有毒气体,减少雾霾天气 | 第34-35页 |
| ·保护原生态,有利生物多样性 | 第35-36页 |
| ·环境效益 | 第36-41页 |
| ·美化视觉感受,提升景观价值 | 第36-37页 |
| ·增加开敞空间,完善休闲环境 | 第37-38页 |
| ·改善自然环境,提升居住条件 | 第38-40页 |
| ·降低交通噪音,优化人居环境 | 第40页 |
| ·防火抗灾,防风固沙 | 第40-41页 |
| ·社会效益 | 第41-50页 |
| ·提升城市品位,示范效应显著 | 第41-44页 |
| ·推动科普教育,宣传广府文化 | 第44-45页 |
| ·增加休闲空间,引领健康生活 | 第45-46页 |
| ·优化居住环境,构建宜居城市 | 第46-47页 |
| ·提升休闲可达性,增强人才吸引力 | 第47-49页 |
| ·促进人际交流,和谐社会关系 | 第49页 |
| ·推动城乡一体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49-50页 |
| ·经济效益 | 第50-54页 |
| ·具有可观的总体价值 | 第50-51页 |
| ·形成了绿道经济产业链 | 第51-52页 |
| ·促进了绿道周边土地升值 | 第52-53页 |
| ·增加农村就业,促进乡村旅游开发 | 第53-54页 |
| ·综合效益 | 第54-65页 |
| ·绿道建设的社会满意度高 | 第54-57页 |
| ·互联网上对绿道建设评价更高 | 第57-62页 |
| ·四大效益叠加具有乘数效应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71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生态效益 | 第65页 |
| ·环境效益 | 第65-66页 |
| ·社会效益 | 第66页 |
| ·经济效益 | 第66页 |
| ·存在问题 | 第66-67页 |
| ·讨论 | 第67-71页 |
| ·进一步完善绿道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 第67页 |
| ·加强绿道的宣传推广 | 第67-68页 |
| ·水上绿道的开发措施 | 第68页 |
| ·建立有效的绿道管理机制 | 第68-69页 |
| ·建立绿道长效经营的经营规范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