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问题提出 | 第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3-4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4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收入分配相关理论演进 | 第31-39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39-44页 |
·理论基础 | 第44-49页 |
第三章 基于风险信号传递的分配效应研究:一个分析框架 | 第49-76页 |
·养老保险:应对老年风险的制度安排 | 第49-51页 |
·老年风险的成因及其测度 | 第51-67页 |
·老年风险信号在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传递与触发条件 | 第67-72页 |
·老年风险在国家(政府)、社会(企业)与家庭(个人)层面的信号传递 | 第72-76页 |
第四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机制分析 | 第76-143页 |
·诱导效应的基本内涵与机制分析 | 第76-96页 |
·诱导效应的基本内涵 | 第76-79页 |
·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诱导效应机制分析 | 第79-95页 |
·诱导效应:倒“U”型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参与效应的基本内涵与机制分析 | 第96-109页 |
·参与效应的基本内涵 | 第96-98页 |
·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分配的参与效应的机制分析 | 第98-108页 |
·参与效应:总量递增、震荡上扬的分布特征 | 第108-109页 |
·替代效应的基本内涵与机制分析 | 第109-126页 |
·替代效应的基本内涵 | 第111-113页 |
·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分配的替代效应的机制分析 | 第113-125页 |
·替代效应:边际递减分布特征 | 第125-126页 |
·诱导效应、参与效应和替代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26-129页 |
·典型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 第129-143页 |
·澳大利亚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信号传递与甄别 | 第129-132页 |
·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的诱导效应分析 | 第132-137页 |
·德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效应分析 | 第137-140页 |
·中国香港强基金的替代效应分析 | 第140-143页 |
第五章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143-190页 |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分析 | 第143-158页 |
·制度运行阶段划分及养老金内涵演化 | 第149-154页 |
·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54-158页 |
·中国养老保险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8-176页 |
·实际购买力因素 | 第159-166页 |
·人口与就业因素 | 第166-169页 |
·教育因素 | 第169-171页 |
·城镇化率 | 第171-176页 |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176-183页 |
·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因素公共经济学分析 | 第176-178页 |
·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因素参与收入分配机理分析 | 第178-179页 |
·养老保险制度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供求分析 | 第179-183页 |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分配效应与制度反思 | 第183-190页 |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评析 | 第183-185页 |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构成评析 | 第185-190页 |
第六章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理想模式构建 | 第190-197页 |
·模式基本构想与原则 | 第190-192页 |
·理想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192-193页 |
·特征Ⅰ:养老金产权的确认与保护 | 第193-195页 |
·特征Ⅱ:强化财政转移支付与个体收入规律 | 第195-1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97-202页 |
·主要结论 | 第197-201页 |
·研究展望 | 第201-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1页 |
附录 | 第211-2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18-219页 |
致谢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