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中国股票市场国际联动性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5-29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5-17页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7-22页
  一、研究背景第17-20页
  二、研究意义第20-22页
 第三节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第22-25页
  一、研究框架第22-25页
  二、研究方法第25页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5-29页
  一、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第25-27页
  二、论文的缺陷与不足第27-29页
第二章 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理论与文献第29-54页
 第一节 股票市场“联动”的理论解释第29-31页
  一、“联动”的解释第29-30页
  二、股票市场的联动第30-31页
 第二节 股票市场联动性原因的理论分析第31-38页
  一、“市场有效”理论下的经济联动效应第32-35页
  二、“市场无效”理论下的联动效应第35-38页
 第三节 现有的研究第38-52页
  一、世界各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第38-44页
  二、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第44-51页
  三、中国股票市场各指数间的联动性第51-52页
 第四节 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波动:事实与特征第54-78页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第54-56页
  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概况第54-55页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第55-56页
 第二节 股票市场收益率与波动率的度量指标第56-60页
  一、股票市场市场收益率指标第57-58页
  二、股票市场波动性指标第58-59页
  三、股票市场波动性变化指标第59-60页
 第三节 国际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第60-70页
  一、危机时期和非危机时期的比较第61-63页
  二、金融危机时期不同阶段的深入分析第63-70页
 第四节 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描述性分析第70-75页
  一、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收益率序列的相关性第71-73页
  二、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波动率序列的相关性第73-75页
 第五节 小结第75-78页
第四章 开放环境、股市联动与实证分析第78-100页
 第一节 研究假设第78-81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第81-83页
  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81-82页
  二、移动窗口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82页
  三、分位数回归模型(Quantile Regression)第82-83页
 第三节 数据与实证研究第83-97页
  一、数据说明与描述性指标第83-86页
  二、收益率溢出效应检验第86-89页
  三、波动溢出效应检验第89-92页
  四、分位数回归模型第92-93页
  五、移动窗口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93-97页
 第四节 小结第97-100页
第五章 金融危机、风险冲击与动态检验第100-154页
 第一节 研究假设第100-101页
 第二节 模型与方法第101-112页
  一、股票市场收益率的联动模型第102-104页
  二、股票市场波动率的联动模型第104-112页
 第三节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联动检验第112-139页
  一、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第112-113页
  二、收益率联动的实证分析第113-123页
  三、波动率联动的实证研究第123-136页
  四、美国金融危机各阶段中国股票市场国际联动性的实证研究第136-139页
 第四节 重大事件冲击下的国内外市场间的动态联动性研究第139-152页
  一、重大事件回顾第139-143页
  二、重大事件对联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143-152页
 第五节 小结第152-154页
第六章 联动变化、影响因素与金融安全第154-174页
 第一节 不同阶段中国股票市场国际联动性的变化第154-159页
  一、金融危机期间各国股市波动率的比较第154-155页
  二、美欧金融危机各阶段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联动性的比较第155-158页
  三、国际化进程各阶段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联动性的分析第158-159页
 第二节 联动性变化的外部因素第159-164页
 第三节 联动性变化的内部驱动第164-169页
 第四节 股市联动与金融安全第169-172页
 第五节 小结第172-174页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74-187页
 第一节 本文结论第174-180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180-184页
 第三节 待研究的问题第184-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3页
 (一) 中文部分第187-189页
 (二) 英文部分第189-193页
后记第193-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
下一篇:“有竞争力的通缩”模式--德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