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8页 |
1 鸦胆子油及其剂型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鸦胆子油简介 | 第13页 |
·鸦胆子油剂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鸦胆子油乳剂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鸦胆子油及其剂型药动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直肠给药及其剂型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直肠的生理特点 | 第16页 |
·直肠给药的应用范围 | 第16页 |
·直肠给药剂型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鸦胆子油有效组分体内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8-31页 |
1 材料 | 第18-19页 |
·仪器 | 第18页 |
·试剂 | 第18页 |
·实验动物 | 第18-19页 |
2 方法 | 第19页 |
·色谱条件 | 第19页 |
·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 第19页 |
3 结果 | 第19-29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19-23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3-24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24-26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26-29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29页 |
·最低检测限 | 第29页 |
4.讨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鸦胆子油乳剂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31-37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仪器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32页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3页 |
·鸦胆子油乳剂的制备及总酸量测定 | 第32页 |
·鸦胆子油乳剂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2页 |
·鸦胆子油乳剂口服给药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 结果 | 第33-35页 |
·鸦胆子油乳剂的总酸量测定 | 第33页 |
·鸦胆子油乳剂口服给药后的药时曲线 | 第33-34页 |
·鸦胆子油乳剂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 第34页 |
·鸦胆子油乳剂口服给药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鸦胆子油乳剂直肠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37-42页 |
1 材料 | 第37-38页 |
·仪器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38页 |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页 |
·鸦胆子油乳剂直肠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8页 |
·鸦胆子油乳剂直肠给药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 结果 | 第38-41页 |
·鸦胆子油乳剂直肠给药的药时曲线 | 第38-39页 |
·鸦胆子油乳剂直肠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 | 第39页 |
·鸦胆子油乳剂直肠给药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鸦胆子油栓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 第42-53页 |
1 材料 | 第42-43页 |
·仪器 | 第42-43页 |
·试剂 | 第43页 |
2 方法 | 第43-45页 |
·鸦胆子油栓剂的制备 | 第43页 |
·乳化剂的选择 | 第43-44页 |
·处方比例确定 | 第44页 |
·粒度分析 | 第4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页 |
·含量测定 | 第44页 |
·释放度测定 | 第44-45页 |
3 结果 | 第45-51页 |
·乳化剂的选择 | 第45-47页 |
·处方比例的选择 | 第47页 |
·性状 | 第47页 |
·重量差异检查 | 第47-48页 |
·融变时限检查 | 第48页 |
·红外图谱 | 第48-50页 |
·含量测定 | 第50页 |
·释放曲线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鸦胆子油栓剂经直肠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 第53-58页 |
1 材料 | 第53-54页 |
·仪器 | 第53页 |
·试剂 | 第53页 |
·实验动物 | 第53-54页 |
2 方法 | 第54页 |
·鸦胆子油栓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4页 |
·鸦胆子油栓剂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57页 |
·鸦胆子油栓剂直肠给药的药时曲线 | 第54-55页 |
·鸦胆子油栓剂直肠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 第55-56页 |
·鸦胆子油栓剂直肠给药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