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InSAR 基本原理 | 第17-43页 |
| ·SAR 成像与特征 | 第20-22页 |
| ·SAR 成像 | 第20-21页 |
| ·影像分辨率 | 第21-22页 |
| ·影像特征 | 第22页 |
| ·InSAR 基本原理 | 第22-27页 |
| ·InSAR 一般原理 | 第22-25页 |
| ·InSAR 生成 DEM 原理 | 第25-26页 |
| ·DInSAR(Differential InSAR,差分 InSAR)原理 | 第26-27页 |
| ·DInSAR 数据处理 | 第27-34页 |
| ·配准和重采样 | 第28-29页 |
| ·生成干涉图 | 第29-30页 |
| ·参考相位和地形改正 | 第30-31页 |
| ·滤波 | 第31-33页 |
| ·相位解缠 | 第33-34页 |
| ·地理编码 | 第34页 |
| ·InSAR 同震形变理论 | 第34-43页 |
| ·offset_tracking(偏移量追踪法) | 第35-36页 |
| ·MAI(Multi Aperture InSAR,多孔径干涉雷达)技术 | 第36-38页 |
| ·Okada 弹性位错模型 | 第38-41页 |
| ·RNGCHN(RaNGe CHaNge,斜距变化)程序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乌恰 Mw6.7 级地震同震形变场及震源参数模拟 | 第43-5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3-44页 |
| ·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 ·断层迹线提取及形变场分析 | 第46-53页 |
| ·震源参数模拟 | 第53-5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汶川 Mw7.9 级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 第57-65页 |
| ·地震概况 | 第57-58页 |
| ·同震形变场提取 | 第58-63页 |
| ·相位干涉图 | 第58-60页 |
| ·方位向干涉图 | 第60-63页 |
| ·滑动分布模型反演 | 第63-6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Hector mine 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 第67-73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数据处理 | 第67-71页 |
| ·同震形变场分析 | 第71-72页 |
| ·讨论和结论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 ·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乌恰地震同震形变 | 第73页 |
|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 | 第73-74页 |
| ·Hector Mine 地震同震形变 | 第74页 |
| ·后续研究 | 第74-76页 |
| ·多成像模式的 InSAR 数据处理 | 第74-75页 |
| ·多种数据反演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