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7页 |
1 导论 | 第17-3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综述 | 第19-27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 第21-24页 |
·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方法分析 | 第25-27页 |
·研究述评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全文的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逻辑框架 | 第28-29页 |
·结构安排 | 第29-30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30-3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研究不足 | 第31-32页 |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32-51页 |
·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产业结构 | 第32页 |
·就业结构 | 第32-33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33-49页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 第33页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33-35页 |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 | 第35-38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 第38-40页 |
·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 | 第40-42页 |
·托达罗劳动力流动模式 | 第42-45页 |
·钱纳里—塞尔奎因模式 | 第45-46页 |
·产业调整与就业结构偏差 | 第46-47页 |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3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分析 | 第51-89页 |
·国际与区域借鉴 | 第51-76页 |
·国际借鉴 | 第51-60页 |
·区域借鉴 | 第60-73页 |
·启示 | 第73-76页 |
·产业结构演进轨迹与特点分析 | 第76-81页 |
·演进轨迹 | 第78-80页 |
·产业结构特点 | 第80-81页 |
·就业结构演进轨迹与特点分析 | 第81-86页 |
·演进轨迹 | 第83-84页 |
·就业结构特点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9页 |
4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 第89-107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 | 第89-93页 |
·产业结构对于就业结构的重要性 | 第89-91页 |
·就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 第91-92页 |
·长三角地区作用机理分析 | 第92-93页 |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指标分析 | 第93-101页 |
·相关系数 | 第93-94页 |
·就业弹性 | 第94-97页 |
·比较劳动生产率 | 第97-100页 |
·结构偏离度 | 第100-101页 |
·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的滞后分析 | 第101-105页 |
·滞后指标分析 | 第101-102页 |
·测算滞后时间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107页 |
5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因素分析 | 第107-128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7-114页 |
·工业化程度 | 第107-109页 |
·非公有制经济 | 第109页 |
·外商直接投资 | 第109-110页 |
·需求结构 | 第110-111页 |
·劳动力素质 | 第111-112页 |
·技术进步 | 第112-113页 |
·城镇化水平 | 第113-114页 |
·模型设立 | 第114-118页 |
·模型的构成 | 第114-116页 |
·模型的估计 | 第116-118页 |
·变量选择与定义 | 第118-120页 |
·实证分析 | 第120-127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20页 |
·模型建立与估计 | 第120-123页 |
·结果分析 | 第123-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6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趋势预测 | 第128-140页 |
·趋势预测模型的设立 | 第128-133页 |
·人工神经网络概况 | 第128-129页 |
·误差反向传播前向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 | 第129-133页 |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趋势预测 | 第133-139页 |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 第133-135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135-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7 促进长三角地区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40-14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0-142页 |
·政策建议 | 第142-148页 |
·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 第143-144页 |
·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144-145页 |
·发挥技术进步的“带动效应” | 第145-146页 |
·优化外资流向 | 第146页 |
·调整需求结构 | 第146-147页 |
·推动职业教育 | 第147页 |
·促进非公有制发展 | 第147-148页 |
·研究展望 | 第148-149页 |
附录 | 第149-1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