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流弹失稳分析及防控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8-12页 |
| ·流体诱发振动机理及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 ·发展趋势及展望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2章 管束流体弹性不稳定性的基本理论 | 第13-20页 |
| ·流体弹性不稳定性形成的基本机理及特征 | 第13-14页 |
| ·理论模型 | 第14-19页 |
| ·物理模型 | 第14-16页 |
| ·两种流弹失稳不稳定机理 | 第16-18页 |
| ·流弹性失稳的相关参数 | 第18-19页 |
| ·流弹性失稳的数值模型 | 第19页 |
| ·本章结论 | 第19-20页 |
| 第3章 管束流弹性失稳显式解析模型 | 第20-31页 |
| ·流弹性失稳传统求解方法 | 第20-22页 |
| ·流体弹性失稳显式解析解求解 | 第22-28页 |
| ·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压力方程 | 第22-24页 |
| ·运动方程 | 第24-25页 |
| ·面积扰动方程 | 第25页 |
| ·求解方法 | 第25-28页 |
| ·算例验证 | 第28-30页 |
| ·本章结论 | 第30-31页 |
| 第4章 管束流弹失稳的有限元分析 | 第31-49页 |
| ·概述 | 第31页 |
| ·ADINA相关功能介绍 | 第31-32页 |
| ·建模所包含的内容 | 第31-32页 |
| ·前期准备的重要性 | 第32页 |
| ·流固耦合模型的初始条件及分析状态 | 第32-33页 |
| ·流固耦合模型的初始条件的选择及设定 | 第32页 |
| ·计算分析的步骤和分析类型 | 第32-33页 |
| ·时间步及步长的选取 | 第33页 |
| ·几何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33-35页 |
| ·模型单元类型确定 | 第33-35页 |
| ·流动类型的选取 | 第35页 |
| ·流固耦合模型的边界条件设定 | 第35-37页 |
| ·流场模型(ADINA-CFD模块) | 第35-37页 |
| ·结构模型(ADINA-STUCTURE模块) | 第37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3页 |
| ·结构模型 | 第37-40页 |
| ·流场模型 | 第40-43页 |
| ·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 ·换热器管束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43-46页 |
| ·换热器管束的稳定区图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管壳式换热器管束流弹性失稳的防空方法分析 | 第49-55页 |
| ·流体诱发的振动评定 | 第49-51页 |
| ·影响管壳式换热器流弹性失稳的一些重要因素 | 第51-52页 |
| ·换热器管束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模态阻尼比 | 第51页 |
| ·换热器管道 | 第51-52页 |
| ·管束节径比 | 第52页 |
| ·流体的速度 | 第52页 |
| ·管道的支撑方式 | 第52页 |
| ·管壳式换热器流致振动的防控方法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 索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