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简要评述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网络问政概述 | 第20-31页 |
第一节 网络问政的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一、 网络问政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二、 网络问政的主体与客体 | 第21-22页 |
三、 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网络问政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 民主政治理论 | 第23-24页 |
二、 政府公信力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网络问政的特征 | 第25-28页 |
一、 网络问政的优势 | 第25-27页 |
二、 网络问政的弊端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网络问政的意义 | 第28-31页 |
一、 网络问政的理论意义 | 第28-29页 |
二、 网络问政的应用价值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我国网络问政的时代背景 | 第31-34页 |
一、 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方式需要改变 | 第31-32页 |
二、 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 | 第32-33页 |
三、 公民社会意识逐渐崛起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国网络问政取得的成就 | 第34-37页 |
一、 民众问政取得成效 | 第35页 |
二、 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方式逐渐改善 | 第35-36页 |
三、 网络问政条件和环境日渐成熟和完善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一、 政府层面 | 第37-39页 |
二、 民众层面 | 第39-40页 |
三、 网络问政环境层面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我国网络问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政府层面分析 | 第43-46页 |
一、 部分官员认识上存在误区 | 第43-44页 |
二、 政府信息不够透明化和公开化 | 第44-45页 |
三、 一些政府官员网络问政能力比较低 | 第45页 |
四、 网络问政中体系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民众层面分析 | 第46-48页 |
一、 网民成分构成具有一定局限性 | 第46-48页 |
二、 部分网民非常规化参与 | 第48页 |
第三节 网络问政的软硬件环境分析 | 第48-51页 |
一、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距 | 第49-50页 |
二、 网络问政舆情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等特点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网络问政的对策思考 | 第51-61页 |
第一节 加强政府网络问政能力和宏观引导行为 | 第51-56页 |
一、 政府官员要重视网络民意 | 第51-52页 |
二、 加强政府决策制定和执行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 第52-53页 |
三、 政府官员要大力提高自身网络问政能力 | 第53-54页 |
四、 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提高网民素质 汇聚有效民意 | 第56-58页 |
一、 加大宣传和教育 培养高素质网民 | 第57页 |
二、 规范网民参政行为 引导网民有序参与网络问政 | 第57-58页 |
第三节 营造良好网络问政环境 | 第58-61页 |
一、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 消弭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 第58-59页 |
二、 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向 积极监测引导网络舆论 | 第59-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