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博览建筑设计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录 | 第9-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6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时代背景 | 第18页 |
·实践背景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范围 | 第20-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相关的研究动态 | 第21-24页 |
·关于地下建筑的既往研究 | 第21-22页 |
·关于博览建筑的既往研究 | 第22-23页 |
·关于地下博览建筑的既往研究 | 第23-24页 |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地下博览建筑基本解析 | 第26-40页 |
·地下博览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影响因素 | 第26-34页 |
·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发展动因 | 第28-29页 |
·博览建筑利用地下空间的内因与外因 | 第29-34页 |
·内在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外在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从地下建筑到地下博览建筑 | 第34-37页 |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34-35页 |
·地下空间开发的优势 | 第34-35页 |
·地下空间开发的劣势 | 第35页 |
·博览建筑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 第35-37页 |
·优势互补 | 第35-36页 |
·局限因素 | 第36-37页 |
·从博览建筑到地下博览建筑 | 第37-38页 |
·通用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地下博览建筑与传统博览建筑的区别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地下博览建筑设计研究 | 第40-86页 |
·地下博览建筑的布局方式 | 第40-54页 |
·总体布局 | 第40-46页 |
·交通组织 | 第46-54页 |
·外部交通 | 第46-50页 |
·内部交通 | 第50-53页 |
·内外交通结合 | 第53-54页 |
·地下博览建筑的空间营造 | 第54-61页 |
·入口空间 | 第54-57页 |
·庭院空间 | 第57-59页 |
·展示空间 | 第59-60页 |
·多意空间 | 第60-61页 |
·地下博览建筑的环境设计 | 第61-72页 |
·“建造”环境 | 第61-67页 |
·整体环境设计 | 第61-64页 |
·地面可见部分设计 | 第64-67页 |
·“光”环境 | 第67-72页 |
·光与地下博览建筑 | 第67页 |
·自然采光设计 | 第67-71页 |
·光与流线引导 | 第71-72页 |
·地下博览建筑的氛围设计 | 第72-79页 |
·环境心理设计 | 第72-73页 |
·氛围控制 | 第73-79页 |
·比例与尺度的研究 | 第73-75页 |
·自然元素的引入 | 第75-76页 |
·光影的控制 | 第76-77页 |
·材料的运用 | 第77-79页 |
·地下博览建筑的相关技术措施 | 第79-83页 |
·主动采光措施 | 第79-80页 |
·通风措施 | 第80-81页 |
·生态节能措施 | 第81-82页 |
·消防疏散 | 第82-83页 |
·其他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4章 地下博览建筑设计案例剖析 | 第86-104页 |
·庭院的精心设计 | 第86-92页 |
·氛围的有效控制 | 第92-98页 |
·生态的合理保护 | 第98-101页 |
·案例分析 | 第101-104页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总结 | 第104页 |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 | 第110-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