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插图清单 | 第10-11页 |
| 列表清单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国外装备制造业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国内装备制造业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外产业关联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国外产业关联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国内产业关联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2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界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 第18-19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界定 | 第18页 |
|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 第18-19页 |
| ·产业链内涵概述 | 第19页 |
| ·产业链的内涵 | 第19页 |
|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 第19页 |
| ·产业关联理论及产业波及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 ·产业关联理论 | 第19-20页 |
| ·产业波及理论 | 第20-22页 |
| 3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第22-26页 |
|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状 | 第22-24页 |
|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 第24-26页 |
|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 第24页 |
|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分析 | 第24-26页 |
| 4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关系分析 | 第26-34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关系 | 第26-28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分析 | 第26-27页 |
| ·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渗透途径 | 第27-28页 |
|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关系 | 第28-31页 |
| ·产品联系 | 第28-29页 |
| ·价格联系 | 第29页 |
| ·投资联系 | 第29页 |
| ·生产技术联系 | 第29-31页 |
| ·劳动就业联系 | 第31页 |
| ·影响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 | 第31-34页 |
| 5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程度分析 | 第34-56页 |
| ·产业关联程度方法的确定 | 第34页 |
| ·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第34-37页 |
| ·产业关联程度分析指标 | 第34-36页 |
| ·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第36-37页 |
|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37-51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关联 | 第37-42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关联 | 第42-45页 |
|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 RAS 法修正 | 第45-49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 第51-56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系数分析 | 第52-53页 |
|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感应度系数分析 | 第53页 |
|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综合分析 | 第53-56页 |
| 6 辽宁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建议 | 第56-62页 |
| ·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 第56-58页 |
| ·优先发展关联度较高的行业,优化传统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 第56-57页 |
| ·大力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化 | 第57-58页 |
|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投入,创造更多的传统装备制造业需求 | 第58-59页 |
| ·加大与传统装备制造业感应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资金投入 | 第58页 |
| ·大力发展传统装备制造业,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发展平台 | 第58-59页 |
| ·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途径 | 第59-62页 |
|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 第59页 |
| ·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 第59-60页 |
| ·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 第60-6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