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叙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33页 |
·广告叙事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第11-18页 |
·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 | 第11-15页 |
·广告叙事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18页 |
·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0-25页 |
·总结 | 第25-26页 |
·研究构架 | 第26-33页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33页 |
第2章 广告叙事结构 | 第33-43页 |
·广告叙事结构模式 | 第33-36页 |
·广告叙事的结构层次 | 第36-43页 |
·广告叙事的结构要素 | 第36-38页 |
·广告叙事的语义结构 | 第38-39页 |
·广告叙事的深层结构 | 第39-43页 |
第3章 广告叙事构建 | 第43-79页 |
·广告叙事主体 | 第43-49页 |
·主体之一——广告主 | 第44-45页 |
·主体之二——广告人 | 第45-47页 |
·主体之三——消费者 | 第47-49页 |
·广告叙事目的 | 第49-53页 |
·确立依据——人的消费具有二元性 | 第49-50页 |
·根本目的——制造符号消费 | 第50-51页 |
·现实目的——填补意义空白 | 第51-53页 |
·广告叙事情境的建构 | 第53-60页 |
·零聚焦叙事 | 第54-57页 |
·内聚焦叙事 | 第57-58页 |
·外聚焦叙事 | 第58-60页 |
·“场景放大”——广告叙事构建方式 | 第60-70页 |
·何为“场景放大” | 第61-62页 |
·“场景放大”在广告中的表现 | 第62-67页 |
·“场景放大”引发欲望 | 第67-70页 |
·广告叙事与自我认同 | 第70-79页 |
·现代社会,个体需要广告叙事来建构认同 | 第70-73页 |
·自我认同借助广告叙事达成 | 第73-79页 |
第4章 广告叙事之修辞研究 | 第79-97页 |
·广告修辞的基本策略——由已知确定未知 | 第80-88页 |
·与受者建立共识——广告修辞的前提 | 第81-85页 |
·隐喻——广告修辞的推论方式 | 第85-86页 |
·广告修辞的有力保证——确立修辞者的权威效应 | 第86-88页 |
·广告修辞的认知属性 | 第88-97页 |
·广告修辞的思维方式——广告修辞认知的路径 | 第88-91页 |
·广告修辞的认知功能 | 第91-93页 |
·被“遮蔽与强化”——广告修辞认知中的问题 | 第93-97页 |
第5章 广告叙事之媒介介入 | 第97-117页 |
·“媒介即信息” | 第97-100页 |
·媒介是人的感知中介 | 第98-99页 |
·媒介是人的认知中介 | 第99-100页 |
·媒介演变的历史——从“媒介即信息”的角度 | 第100-103页 |
·口语媒介时代 | 第100-101页 |
·印刷媒介时代 | 第101-102页 |
·电子媒介时代 | 第102-103页 |
·媒介演变中的广告叙事 | 第103-110页 |
·印刷媒介时代,广告叙事注重“说辞” | 第104-106页 |
·电子媒介时代,广告叙事注重“观赏” | 第106-108页 |
·新媒体时代,广告叙事注重“体验” | 第108-110页 |
·将欲望“推出在场”——媒介在广告叙事中的功效 | 第110-117页 |
·影响人的主体性建设——媒介制造欲望的内在动因 | 第110-112页 |
·制造“符号拜物教”——媒介制造欲望的手段 | 第112-114页 |
·商业力量的操控——媒介制造欲望的动力 | 第114-117页 |
第6章 广告叙事中的原型沉淀 | 第117-137页 |
·原型理论的内涵 | 第117-121页 |
·原型理论的渊源 | 第118-119页 |
·原型既是内容也是形式 | 第119-120页 |
·原型在不断演变 | 第120-121页 |
·原型在广告叙事中的呈现 | 第121-127页 |
·广告叙事中使用的形象 | 第122-124页 |
·广告叙事中的道具和场景 | 第124-126页 |
·广告叙事的主题和情节 | 第126-127页 |
·原型的功效 | 第127-137页 |
·符合受者的感觉方式 | 第128-130页 |
·契合受者的认知模式 | 第130-131页 |
·迎合受者的价值取向 | 第131-137页 |
结语 | 第137-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