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常见有害赤潮藻显微图像识别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1 引言 | 第14-19页 |
| ·赤潮生物分类学概述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主要工作与论文安排 | 第17-19页 |
| 2 赤潮藻海洋生物学信息与分类研究 | 第19-49页 |
| ·有害赤潮藻 | 第19-21页 |
| ·赤潮 | 第19页 |
| ·赤潮藻 | 第19-20页 |
| ·赤潮危害 | 第20-21页 |
| ·有害赤潮藻海洋生物学信息 | 第21-43页 |
| ·目标藻种目录 | 第21-23页 |
| ·目标藻种海洋生物学信息 | 第23-43页 |
| ·甲藻门 | 第23-33页 |
| ·硅藻门 | 第33-41页 |
| ·针胞藻纲 | 第41-42页 |
| ·定鞭藻纲 | 第42-43页 |
| ·有害赤潮藻生物学分类研究 | 第43-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3 中国海常见有害赤潮藻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第49-63页 |
| ·国内外藻种库建设现状 | 第49-50页 |
| ·有害赤潮藻数据库设计思想 | 第50-54页 |
| ·赤潮藻鉴定与检测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52-53页 |
| ·赤潮藻鉴定与定量检测标准技术体系 | 第53-54页 |
| ·有害赤潮藻数据库设计 | 第54-56页 |
| ·有害赤潮藻综合信息库 | 第54-55页 |
| ·鉴定与定量检测标准技术体系库 | 第55页 |
| ·处理方法库 | 第55页 |
| ·识别数据库 | 第55-56页 |
| ·数据库业务实体设计 | 第56-62页 |
| ·有害赤潮藻数据库实现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4 有害赤潮生物诊断技术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 第63-76页 |
| ·务需求分析 | 第63-64页 |
|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64-66页 |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66-70页 |
| ·信息查询与数据维护 | 第67-68页 |
| ·赤潮在线诊断 | 第68-70页 |
| ·系统实现 | 第70-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5 基于生物形态学的有害赤潮显微图像识别 | 第76-107页 |
| ·分类器Ⅰ(角毛) | 第79-88页 |
| ·判据分析 | 第79页 |
| ·设计实现 | 第79-85页 |
| ·基于灰度方向角模型细胞目标提取 | 第79-83页 |
| ·基于形态学细化的骨架提取 | 第83-85页 |
| ·实验结果 | 第85-88页 |
| ·分类器Ⅱ(横纵沟) | 第88-95页 |
| ·判据分析 | 第88-89页 |
| ·设计实现 | 第89-92页 |
| ·基于自动化阈值的最大轮廓细胞目标提取 | 第89-90页 |
| ·基于约束标记的分水岭变换横纵沟提取 | 第90-92页 |
| ·实验结果 | 第92-95页 |
| ·分类器Ⅲ(尖顶刺) | 第95-99页 |
| ·判据分析 | 第95页 |
| ·设计实现 | 第95-98页 |
| ·基于最佳结构元的尖顶刺提取 | 第95-98页 |
| ·实验结果 | 第98-99页 |
| ·分类识别 | 第99-105页 |
| ·特征提取 | 第99-101页 |
| ·模式识别 | 第101-103页 |
| ·实验结果 | 第103-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 ·总结 | 第107-108页 |
| ·展望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7页 |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8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