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8页 |
前言 | 第18-2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三、本文的思路与主要观点 | 第23-24页 |
四、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京都机制的衍生和发展 | 第25-37页 |
第一节 京都机制衍生的社会背景 | 第25-28页 |
第二节 京都机制的演进 | 第28-37页 |
一、京都机制的萌芽:联合履约思想的提出 | 第28-29页 |
二、京都机制的生成:《京都议定书》的拟定 | 第29-31页 |
三、京都机制的发展:缔约方会议的讨价还价 | 第31-37页 |
第二章 京都机制的理论依据:集体行动理论 | 第37-62页 |
第一节 集体行动与集体行动困境 | 第37-41页 |
一、影响集体行动的因素 | 第38-39页 |
二、集体行动困境 | 第39-41页 |
第二节 集体行动理论解读 | 第41-51页 |
一、理性选择理论 | 第43-45页 |
二、意识形态理论 | 第45-46页 |
三、社会资本理论 | 第46-49页 |
四、各种理论流派的比较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超越"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选择 | 第51-62页 |
一、提供选择性诱因手段 | 第52-56页 |
二、加强社会资本的作用 | 第56-58页 |
三、发挥大国的示范作用 | 第58-59页 |
四、进行合理的制度创建 | 第59-62页 |
第三章 京都机制的构成和影响 | 第62-102页 |
第一节 京都机制的内容 | 第62-74页 |
一、联合履约机制 | 第62-67页 |
二、排放权交易机制 | 第67-69页 |
三、清洁发展机制 | 第69-74页 |
第二节 京都三机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第74-79页 |
一、京都三机制之间的联系 | 第74-76页 |
二、京都三机制之间的区别 | 第76-79页 |
第三节 京都机制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 第79-85页 |
一、京都机制实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 第79-82页 |
二、京都机制实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 第82-85页 |
第四节 京都机制的基本法律原则 | 第85-102页 |
一、国际合作原则 | 第85-92页 |
二、成本-效益原则 | 第92-94页 |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94-96页 |
四、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第96-102页 |
第四章 京都机制在国际社会的实施——以欧盟为例 | 第102-124页 |
第一节 欧盟的气候变化政策 | 第102-109页 |
一、欧盟的气候变化政策发展概述 | 第102-107页 |
二、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欧盟的排放权交易机制 | 第109-117页 |
一、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产生 | 第109-110页 |
二、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内容 | 第110-113页 |
三、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修订 | 第113-116页 |
四、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效果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欧盟对清洁发展机制与联合履约机制的实施 | 第117-120页 |
第四节 欧盟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 第120-124页 |
第五章 京都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以中国为例 | 第124-159页 |
第一节 中国实施京都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24-129页 |
一、中国实施京都机制的必要性 | 第124-127页 |
二、中国实施京都机制的可行性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律机制 | 第129-140页 |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政策概览 | 第129-133页 |
二、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 第133-137页 |
三、中国适用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 第137-139页 |
四、中国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中国实施京都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40-149页 |
一、中国实施京都机制的现状 | 第140-142页 |
二、中国CDM项目的运行与管理规定 | 第142-145页 |
三、中国CDM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 第145-149页 |
第四节 中国排污权交易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49-159页 |
一、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发展现状 | 第149-152页 |
二、中国排污权交易取得的成效 | 第152-155页 |
三、中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 第155-159页 |
第六章 美国对京都机制的回应——集体行动理论的迟到 | 第159-198页 |
第一节 美国对京都机制的态度 | 第159-167页 |
一、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及原因分析 | 第159-163页 |
二、美国各州政府对京都机制的态度 | 第163页 |
三、美国社会团体与民众对京都机制的态度 | 第163-167页 |
第二节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律机制 | 第167-182页 |
一、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 | 第167-169页 |
二、国内行动:温室气体减排公/私伙伴关系 | 第169-174页 |
三、促进气候变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第174-177页 |
四、清洁发展伙伴关系 | 第177-179页 |
五、美国全球气候变化合作伙伴关系 | 第179-182页 |
第三节 美国的能源政策 | 第182-192页 |
一、美国能源利用与开发政策概览 | 第182-187页 |
二、美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举措 | 第187-189页 |
三、美国各州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 第189-192页 |
第四节 美国的排放权交易机制 | 第192-195页 |
一、美国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产生 | 第192-193页 |
二、美国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 | 第193-194页 |
三、美国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效果 | 第194-195页 |
第五节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经验 | 第195-198页 |
第七章 后京都机制展望及中国的回应 | 第198-250页 |
第一节 《公约》生效以来气候变化问题的进展 | 第198-210页 |
一、各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 第198-203页 |
二、京都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203-205页 |
三、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成效 | 第205-207页 |
四、《哥本哈根协议》对京都机制的回应 | 第207-210页 |
第二节 京都机制的局限性和继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 第210-220页 |
一、京都机制的局限性 | 第210-216页 |
二、阻碍京都机制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 第216-220页 |
第三节 后京都机制的可能走向 | 第220-224页 |
一、沿袭京都机制的模式 | 第220-222页 |
二、沿袭欧盟或美国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模式 | 第222页 |
三、全球统一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模式 | 第222-224页 |
第四节 后京都机制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224-232页 |
一、遵循公平原则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第224-225页 |
二、发展以技术创新与转让为主的灵活机制 | 第225-227页 |
三、发挥大国的示范作用 | 第227-228页 |
四、对现有京都机制的完善 | 第228-232页 |
第五节 中国应对后京都机制的对策研究 | 第232-250页 |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 第232-238页 |
二、完善政策法律机制以提供选择性诱因手段 | 第238-242页 |
三、构建碳交易与排污权交易政策法律机制 | 第242-245页 |
四、培育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和社会资本 | 第245-250页 |
结语 | 第250-251页 |
参考文献 | 第251-272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72-273页 |
后记 | 第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