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学术笔记中《诗》学资料考论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言 | 第14-27页 |
一、笔记体溯源 | 第14-21页 |
1. 从目录学入手 | 第14-16页 |
2. 《汉书·艺文志》的线索 | 第16-21页 |
二、笔记体在宋代的发展 | 第21-23页 |
三、宋代笔记中《诗》学材料的价值评议 | 第23-26页 |
(一) 学术思想价值 | 第24-25页 |
(二) 史学价值 | 第25页 |
(三) 诗学理论价值 | 第25-26页 |
四、论文的写作思路 | 第26-27页 |
第一章 基本问题研究 | 第27-66页 |
第一节 《毛诗序》说 | 第27-35页 |
一、《诗序》作者 | 第28-33页 |
二、《诗序》存废 | 第33-35页 |
第二节 诗体论 | 第35-50页 |
一、《国风》论 | 第36-41页 |
二、《二雅》论 | 第41-43页 |
三、《风》《雅》正变论 | 第43-45页 |
四、《豳诗》论 | 第45-47页 |
五、《二南》论 | 第47-50页 |
第三节 《诗》乐论 | 第50-54页 |
第四节 删诗说笙诗说逸诗说三家诗说 | 第54-60页 |
一、删诗说 | 第54-55页 |
二、笙诗说 | 第55-57页 |
三、逸诗说 | 第57-58页 |
四、三家诗说 | 第58-60页 |
第五节 诗教论淫诗说 | 第60-63页 |
一、诗教论 | 第61-62页 |
二、淫诗说 | 第62-63页 |
第六节 《诗经》名义考 | 第63-66页 |
第二章 音韵文字考辨 | 第66-91页 |
第一节 审音 | 第67-77页 |
一、多音例 | 第67-71页 |
二、协韵例 | 第71-73页 |
三、声旁例 | 第73页 |
四、形旁例 | 第73页 |
五、虚词例 | 第73-74页 |
六、通假例 | 第74-76页 |
七、古通用例 | 第76-77页 |
第二节 释义 | 第77-83页 |
一、异字同义例 | 第77-78页 |
二、多义例 | 第78-79页 |
三、虚词例 | 第79-81页 |
四、通假例 | 第81-82页 |
五、亦声例 | 第82-83页 |
第三节 辨字 | 第83-88页 |
一、古今字例 | 第83-84页 |
二、通用例 | 第84-85页 |
三、正、俗字例 | 第85-86页 |
四、省文例 | 第86-87页 |
五、古文例 | 第87-88页 |
第四节 校勘 | 第88-91页 |
一、他证 | 第88-89页 |
二、衍文 | 第89-90页 |
三、今古文经异文 | 第90-91页 |
第三章 诗旨经义探讨 | 第91-108页 |
第一节 考求诗旨 | 第92-100页 |
第二节 覆考经义 | 第100-108页 |
第四章 名物制度训释 | 第108-132页 |
第一节 名物训释 | 第109-124页 |
一、释木 | 第110-111页 |
二、释草 | 第111-116页 |
三、释器 | 第116-118页 |
四、释衣冠 | 第118-119页 |
五、释天 | 第119页 |
六、释宫室 | 第119-120页 |
七、释舟车 | 第120页 |
八、释鸟 | 第120页 |
九、释兽 | 第120-121页 |
附:物理探究 | 第121-124页 |
第二节 辨章制度 | 第124-129页 |
一、历制 | 第124-126页 |
二、车马制 | 第126页 |
三、王制 | 第126-128页 |
四、土地制 | 第128-129页 |
五、婚制 | 第129页 |
附:风土习俗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诗学理论阐述 | 第132-143页 |
第一节 诗学理论 | 第132-138页 |
一、诗体溯源 | 第133-135页 |
二 气质论 | 第135-136页 |
三、诗言志论 | 第136页 |
四 气韵说 | 第136-137页 |
五、夸饰手法 | 第137-138页 |
第二节 用事索隐 | 第138-143页 |
第六章 史事人物评论 | 第143-152页 |
第一节 论史 | 第143-147页 |
第二节 评人 | 第147-150页 |
附:趣闻轶事 | 第150-152页 |
结语 | 第152-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3-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4-1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5页 |